倪晨瑾
思維能力是指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每逢遇到問題,總要“想一想”,這種“想”,就是思維。它是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抽象、比較、具體化和系統化等一系列過程,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并轉化為理性認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人們常說的概念、判斷和推理是思維的基本形式。無論是學生的學習活動,還是人類的一切發明創造,都離不開思維,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
在小學階段的學科學習中,語文、數學等學科都會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而體育與健康學科較少涉及這一話題。其實,小學體育與健康學科更加需要思維能力的培養,它是體育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也是學生們開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研討的能力基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從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入手,在學習探究的過程中聚集力量。縱觀本次優秀課評比活動,參賽教師們在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方面有了較大的突破,都在開動腦筋啟動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筆者針對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運用,結合此次活動的課堂教學現場,談幾點思考。
一、溯源:改變學習方式的意義
1.學習方式的改革,是核心素養的召喚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現階段的任務是“立德樹人”,2014年印發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教基二〔2014〕4號)中提出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以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圍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維度,提出了6個方面的素養要求。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啟動,就是具體落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基本途徑之一。
2.學習方式的改革,是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轉變教育理念板塊的第3條明確指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體育與健康學習。要求關注良好教學環境的創設,重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重視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1]。
3.學習方式的改革,是思維成長的階梯
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曾說:“我之所以能在科學上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科學的熱愛,堅持長期探索。”從小養成自主探究、自我反思的習慣,是引領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創新工作的基本素養。小學體育與健康學科雖然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特征,但依然離不開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廣大的學生需要在教師積極有效的引導下,進行自主探究、小組研討,并在交流對話中,勇于發表自己的觀點,虛心傾聽別人的想法,讓彼此在思維的碰撞中提高能力。
二、規劃:改變學習方式的準備
1.改變理念,走進兒童世界
教育理念是教學行動的指南,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改變教師教學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要以生為本、尊重學生、鼓勵參與、積極思考。
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教育理念決定著教學改革力度與快慢:有的教師不相信學生,認為他們就是小學生,學練中總有諸多的不放心,導致學習的“包辦代替”,總是希望學生順從自己的教學設計一路走下來;有的教師也想嘗試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當學生思維發散時,既定教學流程迫使教師終止學生的思考。
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教育的引導,是一種通過問題的驅動和項目任務的學習才能逐漸形成的品質。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轉變觀念,摒棄急功近利,放慢心態,走進兒童,靜待花開。
2.培養習慣,注重思維訓練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改變學生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最核心的工程是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良好的思維習慣,不僅能助力學生的自主探究,而且能延伸到其他領域的學習。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們大多以說教、示范為主,學生們缺乏自主、合作、探究,按部就班地跟隨教師模仿練習,影響學習能力、思維習慣的培養。
為了促進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對話、交流、意義建構,一線教師在體育教學中可以借鑒國外的PBL(問題驅動學習方式)和PDC(項目驅動學習方式)學習平臺。鼓勵學生以問題或項目為載體,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展示對話與思考,促進整體意義的建構,達成目標的理解與實踐。
3.精準設計,啟動條件作業
“條件作業法”是指在體育教學中,為使學生掌握某一動作而設置一定的作業條件,并把動作限制在正確的規格上,使學生按照這種條件練習就能比較順利地達到動作要求[2]。
條件作業是為了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學技能,是教師精心設置的“綠色通道”,所以一定要以科學性為重要指標,準確地為學生學習搭建通往成功體驗的階梯。教師不能因為提倡條件作業法而生搬硬套、牽強附合、張冠李戴使用,誤導學生的理解與學練。
三、行動:改變學習方式的路徑
1.以人為本,在情境學習中啟迪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力,讓他們離開教師、離開課堂、離開校園,依然擁有持續的學習能力與動力,為祖國建設和個人生活蓄積能量。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嘗試改變學習方式,開展研究型、探究式、合作化的學習,激勵學生參與學習,讓“兒童站在課堂中央”“讓學習真正發生”。
如,水平一(一年級)《橫叉縱叉》一課,執教教師利用學生熟悉喜愛的“小青蛙”情景導入該課,親切的語言、溫柔的教態,深深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在這樣和諧的氛圍中,學生放松心情、身心投入,為下一步學生參與教學的思考與行動,奠定較好的基礎。隨后,“小青蛙”在自我嘗試、同伴互助、小組展示等學練環節中,體驗橫叉縱叉的動作要領,教師的引導、同伴的鼓勵、自身的努力,學生們快樂學習、自信展示。對于柔韌性比較欠缺的學生,執教教師沒有放棄,而是邀請她一起練習,在教師的一對一指導下,讓她逐漸縮短差距,重新回到小組參與新一輪的合作練習。在尊重的前提下,教師走進“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利用教學智慧與策略幫助每一名學生成長。
2.因勢利導,在分層學練中成長
為了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思維習慣養成,光靠教師的尊重放手,退居“二線”還不能快速實現培養目標,還需要教師智慧地因勢利導,搭建好通往成功的臺階。
如,水平一(二年級)《原地支撐跳上跳下》一課,執教教師打破傳統教學模式,采用拋錨式教學引導,為學生完成教學目標鋪設了不同高度的登攀臺階,贏得了與會人員的一致好評。課的開始部分,教師通過“石頭剪刀布”小游戲,引導學生利用體操墊,自我嘗試、自我感知雙手支撐、頂肩、提膝的動作,為主教材的學習做好鋪墊。在主教材教學中,教師再次根據學生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關注每一名、成就每一名,讓學生們自主選擇適合的體操墊高度,進行原地支撐跳上跳下的學練,熟練掌握后可以自由挑戰新高度,沒有壓力、積極奮進,整個課堂中呈現人人向上的和諧氛圍。學生在自我選擇的過程中,了解自我、挑戰自我、完善自我,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3.啟動預習,在課前體驗中收獲
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必然在課堂上要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分組討論,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獲取解決問題的策略。但是,課堂僅有40min,如果注重培養學生們合作、研討、探究,必然占據較多的時間,影響運動密度,這是導致青年教師不敢嘗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主要困惑之一。
如,水平一(二年級)《前滾翻》一課,執教教師上課伊始便滔滔不絕地說教,生怕遺漏半個字,典型的頭腦中只有教案流程,沒有關注學生的身心需求。由于一步步落實教學設計中的環節,缺乏趣味性和挑戰性,學生在教師單一的學練方法中也漸漸失去了練習的興趣,自顧自玩,教師不斷阻止、提醒,試圖用管理舉措集中學生們的注意力,可是沒有維持多久,學生們又恢復到“自由自在”狀態。臨近下課時,教師的嗓子已經沙啞,課堂教學就在不斷整頓紀律中結束。雖然整節課體育館場地上空都是該教師的聲音,但是,這種聲音卻傳送不到學生的心靈深處,值得每一名教師認真思考。
結合執教教師的困惑,筆者聯想到語文、數學學科的課前預習,體育與健康學科也可以啟動課前預習:教師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已有認知和能力水平,設置一些淺顯易操作的預習作業,將課上所學習的前滾翻技能,用視頻或者圖示、口訣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讓他們課前分組研學、體驗動作、查找問題、帶進課堂。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生易出錯的問題,來調整教學設計,這種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生真正走進課堂、走近教師,提升思維品質、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4.借力發展,在條件作業中完善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體育課堂教學改革注入新活力,教師們可以借力發展,改進體育教學中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提升。如,將iPad引進課堂,運用iPad制作微視頻,然后再分組發給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模仿、體驗。學生通過iPad可以聆聽視頻中的動作講解,也可以觀看技術動作的完整示范,而且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復觀看、有重點地回看或觀看慢動作等。此外,教師可以結合課堂上學生們學練中優異的表現、存在的問題,通過“同屏”軟件快速傳遞畫面進行播放,便于及時糾錯。
同時,各種學具的創新制作,也可以幫扶學生自主學習、相互完善。本次活動許多選手為了讓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動作技能,制作了一批好的教具,學生在這些教具的“條件”指向或者限制要求下進行學練,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如,水平一(二年級)《直體滾動》,執教教師借助運動發帶,動作完成較好的學生將發帶戴在頭上做“小教師”幫助其他學生學練,動作不夠熟練的學生將發帶套在雙腳之間,限制雙腳的活動范圍,以避免學生直體滾動中分腿的現象;再如,水平一(二年級)《趣味往返跑》一課,執教教師利用色彩鮮艷的按鈴,巧妙設計了趣味往返跑,學生們必須跑到指定位置,按響拍鈴才能返回,有效地避免了學生往返路途中的“路線打折”現象。
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的藝術,藝術需要思維的碰撞。在小學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呼喚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依托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發現等學習方式的創新運用,在師生學練、生生學練、自我學練中孕育思維品質,深刻生動地教學運動技能,促進學練質量的提升,為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習慣凝心聚力、奮進開拔。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姜玉華.“條件作業法”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學校體育,2009(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