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



彩虹圈是由一位美國海軍工程師發明出來的。1943年,他與同事在做實驗時,為了研制最佳的強浪抗震零件,選用了彈性極好的彈簧。不曾想,在實驗時,他無意中碰掉了一只彈簧,彈簧借助彈性從架子上慢慢“行走”下來。由此,彈簧的優質彈性得到了這位工程師的注意。他將彈簧帶回家,并讓妻子查看其中存在的奧秘。在研究彈簧彈性奧秘的過程中,他的妻子竟將彈簧變成了一種玩具。這就是最初的“彩虹圈”。
如今,彩虹圈早已成為了風靡全球的“魔幻玩具”。
實驗材料
紙、剪刀、膠水。
制作過程
1.將圖中環形小圈圈剪下來,然后將所有環形紙片黏貼起來。黏貼方法如圖所示,每一片之間互相黏貼(重疊)約一厘米即可。全部黏貼完成如圖,彩虹圈就做成了。
2.為了避免彩虹圈在斜坡上直接滑動,彩虹圈的兩端需要黏上砂紙,以提供較大的摩擦力。為了避免砂紙太重,導致彩虹圈無法翻滾,只要黏上四小片砂紙即可。
3.等膠水干了以后,就可以開始游戲啦!
實驗過程
1.取一塊木板或紙板,擺成斜坡狀,將彩虹圈放在最上方。
2.拿著彩虹圈最上端幾片彈簧,移到木板或紙板上。
3.彩虹圈就開始陸續的翻轉疊到下方的位置。
4.翻轉到最后一片時,最后一片會跨過去,亦即往前(往下)跨一步,接著再帶動彩虹圈繼續翻轉疊過來,如此反復進行,彩虹圈就一邊翻轉一邊“走”下來了。
科學原理
彩虹圈一邊翻轉一邊“走”下來的過程,其實包括兩個過程:一是位于下方的紙片可以將上方紙片的彈簧拉過來;二是上方最后一片紙片會跨過下方紙片而往前(往下)跨一步,繼續帶動彩虹圈的紙片。原因是:1.下方紙片的位能較低,此位能差異提供了上方紙片移動到下方的能量,如同物體會由高處往低處移動的道理。2.上方最后一片紙片,會跨過下方紙片而往前(往下)跨一步,除了上述的位能差異,還有“慣性”的作用。因為最后一片紙片往前移動時,沒有后續紙片的牽引,能自由的運動,因此,當最后一片紙片被拉起翻轉后,慣性使得該紙片繼續往前(往下)運動,往前跨了一步。這也是為什么最后一片紙片黏貼的砂紙不能太重的原因,太重的話就無法被拉起來,更不用說往前跨一步。
同樣的原理,彩虹圈也可以設計為方形或者其他形狀。趕快試一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