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福志
我們強調要在“歷史”這一學科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并非僅僅是因為歷史課標的要求“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修養”,亦是因為歷史教育本身就具有著人類文明及人文精神傳揚的內涵、任務和功能,并具有其獨特的優勢等。因此,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認知這一優勢,并采取恰當的策略與方法等來強化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是可行的。
1歷史教育體現在人文素養滲透方面的獨特優勢
從人的發展角度看,人文素養的內涵基本涵蓋了青少年成長所需的文化素質、溝通能力、人格修養等諸多方面。而表現在高中歷史課堂上,其一,寬廣的人文領域與厚重的人文內容,對于豐富青少年學生的社會認知是極為重要的。即以必修一(岳麓版,下同)來講,無論是講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與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還是講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和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以及復雜多樣的當代世界,對于豐富學生對社會政治領域的認知,進而反思前人的成敗得失、領悟智慧等,以作自身心靈的耕種、情感的熏陶、思想的成長,都是大有裨益的。事實上,體現在無論是必修還是選修教材中的包含了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學、哲學、宗教、藝術、科技、社會等諸多領域的的內容,對于學生成長體現在人文素養培養方面的意義,均無不如此。這也正是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的意義所在。其二,大量的客觀、真實、翔實的歷史素材,對于正向影響學生的認知,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歷史的微言大義,永遠都珍藏在汗牛充棟般的陳紙故堆中,但只要我們鉆進去就會發現,中外歷史上,那些輩出的名家和輝煌的成就、那些失敗的英雄和歷史的沉渣等,無一不為今天的青少年健康成長樹立了鮮活的榜樣和冷靜的警醒。例如,蘊含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充溢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中的情懷、體現在“富與貴,世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中的人格修養等。
2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思想教育的做法
2.1 挖掘人文素材,滲透思想教育
歷史教材所承載的,絕非簡單的歷史知識的羅列和歷史事件的順次呈現,更為重要的是以此為基,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引導學生以歷史思維去認知人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而形成一定的歷史認知和歷史智慧。自然,這種認知也就包含了有關人文知識、精神等方面的內容。例如,講《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就不能不講到愛國以及對外來侵略的反抗,講《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就不能不講到思想的創新,講《新中國的科技成就》就不能不為人民為建設新中國而迸發出的奮斗精神和無窮智慧擊節等。與這些顯性素材相對,教材中還有大量的隱形素材需要我們去發掘和拓展。例如學習《中國古代文藝長廊》單元時,結合教材提供的《送子天王圖》及其所蘊含的諸神膜拜釋迦牟尼故事,教師即可指導學生通過查閱書籍文獻、網絡搜索等來了解唐代繪畫的特點、流派以及佛教在唐代的傳播、影響等,從而引導學生通過深挖歷史與研讀史料的方式,來了解宗教文化在唐代的傳播以及對古人思想的影響等,借以構筑學生對宗教倫理的初步認知。這對于幫助學生理解今天我國宗教政策也是有益的。
2.2 優化教學設計,融入人文性
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文思想的教育,明確的培養目標設定是必要前提,否則就沒有辦法去指導教師的教學行為。是故,教師必要對這一點有著清晰的認知,結合年級教學內容,如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信心以及一定的探究心向的建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等,都是必需的,并需將之具體細化與分布在每一個課時的教學預設中。如教學必修一第15課《辛亥革命》,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下,即必要明確“辛亥革命志士的不屈斗爭精神”,以此種精神的張揚來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不斷進取意識”,最終引導學生將感性認知上升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理性高度。這實際上,也是一個幫助學生樹立與強化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過程。而在教學必修三第30課《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時,通過對“雙百”方針的學習,對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設定就應以增強學生的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信心與能力的構建為重點了。而這對于學生后續學習第31課《綜合探究:批判繼承與開拓創新——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拓展教學內容,提升人文素養
歷史教材只是教學的依據而非束縛,所以如課標之要求始有“用教材”之說。具體到教學實踐中,教師為著一定目的作課堂教學的內容拓展和延伸是必然的。事實上,教材所提供教學內容僅如風箏之引線而已,更多的學習內容也必要學生主動去獲取和探究才能豐富自己。如教學必修三第2課《戰國時期的敗家爭鳴》,雖然教材內容只有薄薄幾頁,重點僅涉及孟子的仁政思想、莊子的思想及其影響、法家思想和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等,但在真實的歷史的天空下,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所謂百家,實則達189家之多,其中,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為著名的學派亦有十家之多。所以,要想真正幫助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輝煌燦爛,以及思想文化在爭鳴和碰撞中不斷發展的規律”,真實的達成既定教學目標,離開了教學內容的延展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而正是這種內容的延展,在提升學生的思想認知上,也會起到一種積極的促進作用。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有關人文意識、精神、思想等方面的教育,必要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獨特優勢,并采取恰當的方法展開教學。如此,才能真正實現課標之要求“教育要培養一代人的精神,必須使歷史進駐個人,使個人從歷史中汲取養分”,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