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寶
大學語文,是高職教育中極具人文精神,又有著濃郁職業色彩的一門課程。它是高職課程體系的基礎,是學生職業技能的組成部分,是構建學生健康的思想道德觀念的基石,是發展創新的力量源泉,在高職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語文具備了的基礎性與綜合性較強,能橫向鏈接各個學科領域的一門學科,它具備了深厚的思想內涵和人文底蘊,有著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但可惜的是,目前語文正被各種職業院校所增加的專業技能和實習、實訓課時所犧牲和占據,使得這一學科在高職教學中逐漸被邊緣化,所以顯而易見,更深層次地探討語文學科在高職院校之中的地位與作用便成為了當前異常重要的話題。
1語言的特點
1.1語言的學習是一個社會化問題
想要提高學生的言語素養,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即便完成了義務教育階段的相關學習任務,也并不意味著母語方面的學習就可以宣告成功,我們不該就此結束母語學習,就好像不能終止外語學習是一樣的道理。學生們在義務教育期間所學習到的語文知識是以文化信號的輸入為主,這是一種文化知識的積累過程,或者也可以說是一種簡單的知識儲存。受到年齡、社會閱歷、審美能力等實際情況的限制,學生們尚不能很好地進行消化與吸收,使積累的知識“化”為己用。而跟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逐步豐富以及審美能力的日漸提高,以前所學到的文化信息才能同自身有機融合,這些正是在大學校園之中,乃至需要用盡一生來完成的。若讓學生在大學之中喪失學習母語的機會,就等同于使學生喪失了系統化學習語言的最高、最重要的一個階段,這對于學生而言,可謂是難以彌補的巨大損失。
1.2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前進,社會對于人才的人文素質方面的要求也在大幅提高。而職業院校中人文教育又基本體現于語文教學之上,所以語文課便不可避免地成為了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主力課程。對古代優秀文學作品,除去理解文字內容,學習寫作技巧外,更要讓學生體會到其中所深深蘊含的人文精神,而很明顯的是,現下的語文教學對于此類內涵的挖掘程度還是遠遠不夠的。若青少年學生缺乏了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知識了解,就會使得這樣的一代人缺乏民族認同感和國家歸屬感,從而進一步導致文化的斷層。在強調高職學生應當掌握好過硬職業技能的同時,也要注意將學生的人格塑造健全。需要告訴他們在自己過好日子之外,也要考慮如何能夠好好與大家生活在一起;如何在走好自己的路外,不妨礙別人走路;在見證了人的各種差異時,還要尋覓到人類所共有的價值與財富。
2語文課對高職教育的意義
2.1大學語文是課程體系的基礎
任何的科學知識都是需要以語言文字形式才能表現出來,若不理解語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意義,便就談不上更進一步的學習與研究。現下很多高職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不夠優秀,不但有學生自身不肯努力學的原因,很大程度也要歸結于他們語言能力相對較差的這個因素。語文為專業學習所提供服務的功能是很突出的。在語文基礎能力相對較好的前提之下,學生也可以通過自學來提升自身的認知能力,而不必事事都依賴于老師。
2.2大學語文是構建學生思想道德體系的基石
語文課也不應是一味枯燥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要讓學生在審美欣賞的過程當中受到相應的啟迪與教化。所以,語文教師應下意識地去引導學生,讓學生能通過挖掘文學作品之中的精神內核來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這自然也是素質教育培養人才的一大客觀要求。
2.3漢語在世界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
漢語言是全球最為發達的語言之一。作為聯合國六大工作語言之一,漢語言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種語言。漢語對周邊其他國家的影響非常廣泛的,例如亞洲的不少國家,如日本、韓國、越南等等受漢語的影響都是非常之大的,他們的語言之中有著很多的漢語因素。雖然他們曾一度極力削弱母語之中所包含的漢語的因素,但近期又都在進行著重新修復的工作。
2.4語言文字能力是學生發展創新的源泉
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而閱讀則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十分關鍵的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讓學生先自行閱讀,然后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解惑答疑和討論探究,這便也是提升課堂教學實際效果的一大重要途徑。養成學生們的閱讀能力,就等同于掌握了知識寶庫的鑰匙,進而可以創新發展,進一步去拓展思維。在如今這樣的信息時代之下,社會正在飛速發展,新生的各種事物也不斷涌現,閱讀能力已成為當代社會人群所應具備的基礎生存能力,同時更是個人發展方面終身性的關鍵能力之一。在學生一生的成長過程中,閱讀能力隨時會發揮出助推和創新等方面的明顯作用,同時也是發展創新的源泉。
3結語
以上的分析,可充分說明大學語文在高職學院的教育中具備著不可或缺的主導地位,理應引起高度重視。我們應該科學安排教學課時,深入探究教學方法,使其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
(作者單位:遼寧丹東廣播電視大學寬甸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