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黨安徽省委會課題組
[摘要]當前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在各地蓬勃興起,文章分析了推行現代學徒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學校教學成本高、管理難度大,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學生和家長有顧慮,師傅與學徒之間易產生矛盾,評估教學成效困難等。對此,建議完善法規制度,強化體系建設,強化政策引導,加強傳統技藝傳承,加大宣傳力度,從而建立健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新型工匠人才。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 新型工匠人才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14-0054-02
現代學徒制是一種“行業訂立標準、校企共同培養、政府充分保障”的人才培養模式,有明顯的“需求引導”特征,突出體現了企業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F代學徒制堅持服務發展、促進就業、進行崗位技能訓練、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是當前國際公認的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和主導模式,是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共同選擇。
2014年12月,教育部對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做出專門部署,廣東省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形成了一批成果;浙江省要求,2016年年底,1/5以上的職業院校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2020年凡適合現代學徒制形式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學校、專業均開展試點;江蘇省遴選出26家單位作為省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安徽省也積極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從安徽休寧的木工學校木工專業、黃山職業技術學院徽雕專業和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國際商務專業等院校開展現代學徒制的創新實踐證明,現代學徒制在培養新型工匠人才方面優勢十分明顯。
一、當前推行現代學徒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推行現代學徒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1.學校教學成本高,管理難度大?,F代學徒制一般實行小班制,實習時間長,投入大,要求高;在學校與企業之間交替學習,強調“做中學”。由于學徒在實訓過程中可能出現工傷和意外事故,需要學校承擔一定的風險,所以學校大規模實施現代學徒制的意愿不大。
2.企業效益不明朗,參與熱情不高?,F代學徒制需要企業投入直接培訓成本(課程開發、資料與耗材、人員工資、管理等費用)和學徒工資兩大部分。學徒的勞動生產價值與投入成本之間的差值,是決定企業是否開展現代學徒制最直接、最核心的因素。學徒跳槽或被挖走,企業將無法收回對學徒投入的培訓成本,直接影響企業參與的熱情性。
3.學生與家長對教學質量、權利保護有疑慮。學生及其家長對現代學徒制不了解,對教學質量、學生權利的保護有疑慮,懷疑或擔心學校以實習為名強迫學生低價打工,企業借此獲取低廉勞動力,這也是現代學徒制招生困難的關鍵所在。
4.師徒關系復雜,容易產生矛盾。學徒制成敗的關鍵在于師傅與學生之間個性化的教育過程。其間,學生學到了課堂教育中難以獲得的不可言傳的具體知識;師傅不僅要傳授學生技能,更是學生在職業精神、價值觀、人生觀上的引路人。職業院校的學生正處于叛逆期,師徒觀念差異大,容易產生矛盾。加上“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的觀念,也影響到師徒關系的和諧。
5.教學評價體系尚未確立,教育成效較難評估。現代學徒制的教育成效如何評估還沒有統一標準。調研發現,休寧木工學校以設計打一張傳統的八仙桌和兩把太師椅為評判標準,合格后授予“匠士”學位。安徽行知學校以獲得工藝美術大師和名人為主要評定標準之一。制造業、服務業等各行各業技能評價標準的差異很大,如何合理、科學地評估學徒制教育成效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推行現代學徒制的建議
1.完善法規制度,明確各方權責?,F代學徒制推行較好的發達國家,其行業企業與職業院校之所以能夠堅實合作,最重要的就是有法律保障。大力發展現代學徒制需要成熟的立法、高效的執法。建議及時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里明確學校、企業、師徒的權利和義務,保證各方的合法權利和法律約束,著重解決學校和企業管理風險、企業經濟效益維護、師徒權益保障等問題。
2.強化體系建設,加大監管力度。建立教學質量標準及監控評價體系、學生質量評價體系,提高現代學徒制辦學水平;建立教學質量評估和監管機構,保證學校、企業、學徒三方規范化地落實現代學徒制。以“匠師工作室”為基本教學單位組織教學和質量評價,按照崗位、技能、師徒和企業運行制度等方面設置科學合理的指標,重點評價現代學徒制教學進程、學徒效果、制度管理;實行國家工匠技能認證制度,全面實施工匠職業從業資格考試制度和技能等級認證制度;建立教學質量第三方認證體系,建立相對獨立的教學質量認證機構,形成相對全面的教學質量認證體系,采用相對科學有效的教學質量認證辦法,為現代學徒制保駕護航。
3.強化政策引導,加大扶持力度。國家現行的現代學徒制稅費減免優惠政策,缺乏剛性約束,操作性不強,因此,應當明確制定項目推進、表彰獎勵等激勵機制,通過制度保障、政策鼓勵、財政支持等路徑,大力支持推廣現代學徒制。通過財政經費支持彌補職業院校、企業、學生三方的成本投入;通過減免稅收、專項扶持吸引企業踴躍參與現代學徒制。
4.助力傳統技藝,鑄就匠心傳承。第一,大力扶持、鼓勵并積極引進傳統技藝大師,進入職業院校設立“大師工作室”,在設施設備資助、薪酬補貼、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支持;設立專項資金,通過改善學習環境、補貼生活費用來吸引青年學生。第二,將工匠精神的傳承列為職業院校德育考核的標準之一。第三,設立省部級榮譽稱號以獎勵德藝雙馨的工匠大師、技師,并給予重要的物質獎勵。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承既是技能的傳承,更是“敬業、精益、專注、創新”工匠精神的傳承。
5.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加強宣傳,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社會氛圍,著力改變輕視職業教育的社會現象。通過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褒獎技術明星、能工巧匠,提升他們的社會地位,提高他們的收入,營造現代學徒制教育的良好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