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讓學生養成一系列的良好習慣?我認為,以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習慣的養成為突破口,有助于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本文就對主體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學生自主性學習習慣養成做進一步的探究。
【關鍵詞】培養習慣 自主性學習 健康人格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基礎教育的基本含義之一,就是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努力形成健康人格。學生的發展,不單單是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習慣,這樣才可以促進小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
一、喚醒意識,讓學生樹立自主性學習的觀念。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良好的習慣一且形成,就會自覺地去學習,就逐漸進人自主性學習的軌道。根根據專家統計,形成良好成績的各種因素中,學習習慣占33%,學習興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影響占5%,其他占25%。可見,養成良好好的學習習慣有多么重要,而養成自主性學習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學習習慣。當前應試教育幾乎占據了整個教學的空間,教師為“近利”而教,學生為“近利”而學,教學活動幾乎演變為把學生當作“容器”,教師只是把書本知識直接灌進去的簡單的手工勞作,學生就機械地跟著老師走,這不僅與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境界背道而馳,更主要的是忽略了教育主體——學生的感受,不利于學生終身學習意識的培養,甚至于遏制學生創新意識、自我發展意識的樹立和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人格,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加強對學生的人格塑造。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時注意因材施教,表揚和批評的有機結合,不斷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不斷提高學習興趣,發揮個性特長,逐步樹立起自主性學習的觀念,不斷完善人格。
二、搭建平臺,為學生創設自主性學習的情境。
新課程改革倡導的學習方式要求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與主動性相反的是被動性,“主動性”和“被動性”在學生的具體學習活動中分別表現為“我要學”和“要我學”。過去傳統的教學已經形成了一種現象:老師怎么教,就怎么學,教什么,學什么,教多少,學多少。這完全違背了學習的認識規律,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行為是迫于某種外在的壓力,而不是來自于內心愿望和強烈的責任感。況且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以下幾種普遍現象:一是喪失自信心;二是怕苦畏難;三是基礎差,無從下手……種種現象表明要培養成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教師要注意創設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要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思維的空間。教師應創設情境,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質疑、交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自主學習的價值才能體現出來,從而形成個性,養成學會學習的品質,終生受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倡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挖掘出教材中的情趣因素,創設自主性學習的情境,讓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主渠道。
三、遵循規律,使學生養成自主性學習的習慣。
調查表明,當前小學生仍存在著不會學,不愛學的狀況,普遍存在的問題有:一是基礎差,不想學;二是上課精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腦子愛開小差;三是對所學的知識不能做到課前預習;四是對所學過的知識不能及時地進行復習鞏固;五是不能在復習的基礎上做作業,有時不能按時獨立完成作業,甚至作業質量不高等,這些問題的出現,主要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關。小學階段的孩子由于年齡較小,自我約束和控制的能力較差,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往往成了“被動性學習”。根據實驗調查表明小學生注意持續時間在20分鐘左右,他們的有意記憶雖然在增強,但無意記憶仍占一定的優勢,情緒和興趣很容易受不良行為的影響。學生只有真正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才會愛學習,會學習,才能真正實現自主學習。所以,要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教育規律,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能從求知欲,學習興趣、思維能力與思維方式等方面對學生深入的培養,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動機和人格特征,從而促進健康人格的發展。
總之,在學習中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習慣是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發展方向,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發揮,這種習慣的養成對于學生本身,對于形成自主發展性健康人格,對于學生的主體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左振磊.養成自主性學習習慣 提高自主性學習能力.《新教育》[J],2011(2)
[2]劉冬梅.小學高年級學生自主性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教育探索》[J],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