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濤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眾化,大學生就業形式依然嚴峻,大學生就業能力及就業質量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本文將分析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育的現狀,并進行課程改革策略創新探索。
隨著《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出臺,各高校都開設了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深入學生的自我認知,提高其就業能力及就業質量,增強學生核心競爭力。但從整體上看,我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尚處于積極探索階段,應結合教育教學改革目標和要求,創新教學形式、內容及方法,幫助大學生合理規劃個人的職業生涯。
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育的現狀
1.1大學生缺乏自我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大部分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缺乏重視,不能真正理解職業規劃確切含義,沒有形成自我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在做規劃時,流于形式,忽略主客觀條件,職業生涯規劃中存在很多問題,失去規劃本身的意義。部分學生對自身的興趣和能力傾向缺乏了解,只顧專業課程的學習,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關注度過低,影響課程教學效果。
1.2學校方面重視程度不足
從整體上看,部分高校就業指導中心并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形同虛設。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機構仍然停留在就業政策宣講、就業信息提供、就業手續辦理、求職技巧培訓等工作層面,缺乏高層次、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和教育,不利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以及高校就業質量的提升。學校作為課程的管理者和規劃者,對課程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導,對遲到、早退和缺勤等問題查處力度不足。
1.3缺乏專業性的師資隊伍
專業性的師資隊伍,是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順利開展并取得預期課程設置效果的基礎。職業生涯規劃教師應具備教育學、心理學以及管理學等相關知識,了解最新就業政策,掌握相關就業技巧。我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專業性授課教師匱乏,學校對職業規劃教師培養投入不足。部分高校的生涯規劃課程教師都是由基層學生工作部門、政務部門、就業指導機構等教師兼職,授課前缺乏系統性、專業性培訓,在專業技能、業務知識、信息獲取、知識儲備等方面,都與專業生涯規劃課授課教師存在較大差距。同時,兼職授課教師還有重要的本職工作需要處理,因此,用于備課的時間和精力明顯不足,授課形式枯燥乏味,教學內容空洞寬泛,缺乏實踐能力的培養,嚴重影響教學質量。
1.4教學形式單一,內容缺乏針對性
從課程設置上看,大學生群體的思想不斷趨于成熟,但職業生涯規劃內容還停留在以前的水平,已經不能滿足廣大學生的需要。已經有部分學生開始呼吁,要求課程內容更契合專業,提升教學效果。課程體系中“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就業指導”、“職業素養提升”是職業規劃課程體系中三個重要環節,受課時等客觀因素影響,教學內容被大幅度壓縮,實踐環節形同虛設,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從授課形式及方法上看,主要表現為生動性不足。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重點在于利用科學的職業性向測評方法及專業的理論知識,使學生更加了解自己,深入挖掘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傾向。鼓勵學生分析自身的素質,結合職業崗位需求,指導學生撰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書。此外,很多教師在課程中主要扮演演說家的角色,學生參與性不強,不利于學生興趣的調動。
1.5時間成本高,實踐效果差
一方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一般開設在大學一年級,大學生剛剛進入校園,完成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轉換,需要處理各種學習與社團、社會實踐關系,再加上專業課程繁重,因此,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就顯得無足輕重。部分學校甚至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安排在晚上或周末,學生身心疲憊,注意力不集中,且對占用課余時間存在抵觸情況,學習效果較差,時間成本較高。另一方面,實踐效果較差,評分依據單一,操作性不強。即使設計了課后作業,但學生的規劃執行能力較差,且缺乏足夠的指導和幫助,課后任務完成度不高,影響課程的有效性。
2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策略創新探索
2.1提高學生的主體參與性
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教學改革應以提高學生參與性為主,綜合利用案例分析法、體驗式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互動教學法等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處于被動接收知識的地位,教學效果不理想。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學生的主體地位及參與性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已經成為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的重點。強調“用”中學,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組織職業生涯人物訪談、素質拓展訓練、模擬面試、職業生涯規劃書制作大賽等活動。同時,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可以利用微信群、QQ 群、校園論壇等互聯網平臺,加強學生交流與互動,營造主動學習、信息共享、共同發展的良好氛圍。
2.2提高課程個性化和實踐性
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實踐性教育需求,迫切需要創新教學模式。以翻轉課堂為例,通過教師提供教學視頻等資源,將基礎知識點的學習作為課前自主學習內容,兼顧了不同學習能力和智力、不同學習效率和進度的同學,靈活性更強,延伸了課堂學習時間,學習的趣味性和實踐性更強。在課堂上,可以側重于實踐教學,例如角色扮演、互動游戲等,增強學生實踐體驗。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特征、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指導,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2.3提高師資隊伍的專業性
增加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任課教師培訓投入,打造具有先的教學理念、科學教學方法的師資隊伍,提高授課教師的整體專業化水平。在教師選擇上,建立包括兼職、專職在內的教師團隊。要求授課教師具備專業的職業生涯教育的理論知識,同時具有從事不同專業教學或行政工作的相關經驗。培養兼職教師,為學生提供課后輔導。要求教師“內外兼修”,鼓勵教師走出校園,與用人單位建立良好的關系,同時定期進行培訓,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
2.4加強課程教學的時代性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應符合時代發展需求,一方面,在教學內容,應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夠引起學生的關注和參與,例如,互聯網領域就業或創業等,任課教師應對其保持關注,了解相關信息,充實案例教學庫,提升教學的時代感和可信性。堅持科學性、系統性和實踐性等原則,在進行規劃時應結合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形勢。另一方面,在教學形式上,應建立職業生涯規劃云課程平臺,上傳“職業與生涯規劃認知”、“職業規劃書的撰寫與優化”、“職業性向測評”、“專業背景下的職業崗位探索”等優質視頻課程。學生能夠自行登錄進行學習,同時,還支持課程考核、交流互動、課程效果評估等功能。
綜上所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及人才培養客觀要求。目前,我國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還存在一定問題,主要體現在大學生缺乏自我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學校方面重視程度不足,缺乏專業性的師資隊伍,教學形式單一,內容缺乏針對性,時間成本高,實踐效果差等。針對這種情況,應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加強考核評價,實現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目標。
(作者單位:桂林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