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鈺
最近,網絡上有一句話很火:20年前回國,是祖國需要我;20年后回國,因為我需要祖國。畢竟,中國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網購”引無數“歪果仁”盡折腰。如今的中國,若你稍有“怠慢”,還真是你out了。
教育部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出國留學54.45萬人,留學回國43.25萬人,較2012年增幅為58.48%,回國與出國人數“逆差”逐漸縮小。回國的留學生從15年前的15%到了如今的80%。因而,我國正在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留學人才歸國潮。
有個段子說,“十多年前中國每送出7人留學,迎回1人;現在,送出7個回來8個,帶著家屬。”
除了祖國強大的自豪感外,還要感嘆各個城市對留學生開出的優惠政策,簡直充滿了巨大的誘惑。
比如,留學生回國到很多城市,幾乎不用擔憂落戶問題,動輒幾十萬的買房補貼,還有專門的創業園邀請入駐。更厲害的是,一些政策能給予上百萬的科研經費,或者順帶把家屬的工作和孩子的上學問題也安排妥當了。
留學生紛紛回國,有人覺得是因為祖國越來越強大;有人覺得是因為特朗普“雇用美國人”的政策使留美越來越難;也有人戳中要害說不少學生出國的目的就是為了混個文憑而已。
那么,留學生歸國潮到底是勝利大逃亡,還是尷尬大逃亡?背后的本質原因到底是什么?
“歸國潮”是出國留學
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的必然現象
雖然不少輿論在解讀“歸國潮”時,認為主因是國內就業吸引力增強,但除了國內發展形勢對出國留學者的吸引力之外,不能忽視我國出國留學的結構已經發生根本變化。
10年前,我國出國留學,基本上還可以界定為“精英留學”,大多數選擇出國留學者,主要是到國外攻讀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
從2007年至今,出國留學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征:
出國留學群體整體質量參差不齊。既有傳統的“精英留學”,即申請到國外名校讀本科、碩士、博士;又有到國外讀一般普通院校的“大眾化留學”;在一些局部,確實也存在學力較弱的學生到國外“混文憑”的現象。
出國留學低齡化。目前,到國外接受高中以及高中以下教育的學生比例接近 30%。
2007年后快速增加的出國留學生,在2011年畢業之后開始找工作,此時相較于陷于泥潭的西方國家,中國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的勢頭對他們有很強吸引力。這其中,不乏一些競爭力偏弱的人群,也提高了回國留學比例。
真正應該關注的是,出國留學中的精英留學群體,有多少選擇回國,這對評價出國留學的價值和我國對人才的真實吸引力極為重要。對此,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的負責人曾指出:“我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學和工程領域滯留率平均達到87%。”這說明,大規模“歸國潮”中,精英人才的比例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在“歸國潮”之下,還有出國留學熱。
此外,還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部分“海歸”回國后,遭遇“水土不服”。這其中的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認,其中相當一批人的原因在于,在出國留學時盲目選擇,并未做好長期和科學的出國留學規劃。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出國留學走向大眾化,我國社會必將從原來的“學歷社會”走向“能力社會”,用人單位和社會不可能再完全按學歷和留學與否的標準評價、選拔人才,而會更加重視人才本身的能力和素質。
高等教育將擺脫學歷教育導向,重視受教育者的能力培養,而每個受教育者也應該基于個體能力、素質的提升來規劃學業發展、教育選擇,而不能再僅僅追求學歷或身份。
中國的吸引力在增強
但留學生融入西方主流的能力還不夠
總結起來,目前中國留學生人群的類別和留學后去向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頂尖人才。約占比1%?5%,這類人才在中美之間形成拉鋸戰。之前是留美形成壓倒性優勢,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對人才吸引政策力度的加大,中國在一些領域慢慢扳回局面。
優秀學子。大多為中國一二線城市頂尖重點中學的學生,這類人群歸國數增加,他們本來就希望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成為佼佼者,而一個強大的中國對于本國人才的文化吸引力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
高考失敗(包括實際的失敗和預計的失敗)。一般家庭條件不錯,但學習成績不佳,出國成了一個看似被迫的理性選擇。但留在國外沒有前途,必然要回來,需要面對的挑戰是如何順利完成學業并獲得一個還不錯的成績。
低齡精英。類似第二種,但其家庭選擇從初中或高中就接受美國教育,對美國文化的接受程度更高。他們的文化親緣性可能沒有那么強,但他們大部分還在學習階段,未來的選擇很難說。
另外,我還想提一個討論得不夠的點:文化和語言鴻溝。我們往往有一種幻覺—美國是開放社會,很容易融入。但要在美國社會生存,成為中堅力量,進入精英階層,這背后的文化語言要求差距很大。
拿更有形的語言來說,托福滿分、SAT接近滿分的同學的語言水平也只是達到第二目標的門檻。而美國的精英社會是用復雜精妙的語言和理念構建起來的。要進入這個領域,大部分人必須接受美國大學人文高等教育。而中國留學生主要以學習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為主,這可以部分解釋為什么在美國政治、法律、商業公司等領域的高層,華裔不多。
所以,歸國潮既反映了中國的綜合吸引力(包括經濟、工作環境、文化容納、保障體系)在增強,又反映了中國留學生融入西方主流、精英社會的能力還不夠。這兩種說法其實并不矛盾。
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本刊聯 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