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明
廣東泰恩康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泰恩康”)曾是一家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yè),主要經營業(yè)務為代理運營和生產銷售自產的醫(yī)藥產品、醫(yī)療器械等產品。2017年9月1日,公司在新三板暫停了股票轉讓,轉而決定在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發(fā)行A股,擬發(fā)行股份不超過5180萬股。在對泰恩康招股說明書(申報稿)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紅周刊》記者不僅發(fā)現其營收、采購和相關財務數據之間的財務勾稽關系異常,且未來的收入是靠“代理運營”還是靠“自產產品”的問題仍有待解決。
招股書披露,泰恩康的主要收入來自于醫(yī)藥產品的代理運營、自產產品等,報告期內(2014年至2017年1~3月,下同)營業(yè)收入分別取得30351.62萬元、36996.2萬元、36479.67萬元和9771.38萬元,凈利潤分別取得4045.81萬元、4281.28萬元、3105.52萬元和978.59萬元。在這些年中,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2016年營收僅同比下降1.4%的背景下,扣非后歸母凈利潤卻同比下降了31.22%,呈現出增收不增利的態(tài)勢。而更值得的注意的是,分析泰恩康營收及與營收相關的現金流通及債權數據,還可發(fā)現其一般財務勾稽關系是存在一定異常的。
以2016年為例,泰恩康營業(yè)收入為36479.67萬元,考慮到其中只有0.1%是適用6%增值稅稅率的醫(yī)藥技術服務,其他絕大部分都來自代理運營和自產產品收入(適用17%的稅率),由此可推算出,2016年含稅營業(yè)收入為42677.07萬元。根據一般財務數據間的勾稽關系,與這部分含稅營業(yè)收入對應的必然有大致相當的現金流量或應收賬款變動。
在現金流量表中,泰恩康2016年“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40394.02萬元(如表1),在此基礎上,考慮到與現金相關的預收款項也新增了540.09萬元(預收款項的增加額在本年度為預先收到了現金流量而未確認收入,不屬于本年度營業(yè)收入相關的現金流量),在剔除該數值影響后,2016年與營業(yè)收入相關的現金流入量為39853.94萬元,與同期42677.07萬元含稅營業(yè)收入相比,理論上有2823.13萬元未收現的含稅營收將形成相應金額的經營性債權,進而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中。
實際上,在“合并資產負債表”中,2016年年末應收賬款余額為12779.72萬元、應收票據余額為1260.10萬元,此外根據遞延所得稅“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中的壞賬準備估計,這年年末應收賬款的壞賬準備也大概有530.47萬元,整體合計的14570.30萬元金額要比2015年末同類項合計的13009.14萬元新增1561.16萬元,即與前述理論新增2823.13萬元債權相比,仍有1261.97萬元的含稅營業(yè)收入既沒有收到現金,也沒有形成相應的經營性債權,就這樣莫名出現了。
與2016年營收異常類似,2015年的營收數據也存在問題。招股書披露,2015年營業(yè)收入有36996.20萬元,其中92.92萬元是提供醫(yī)藥技術服務取得的收入,考慮增值稅因素之后,這年的含稅營業(yè)收入達到了43275.33萬元,與之39408.06萬元“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和預收款項新增303.63萬元勾稽,理論上將有4170.9萬元形成相應債權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中。可事實上,2015年的應收賬款12125.24萬元(此外還有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中的壞賬準備410.66萬元)與應收票據473.25萬元的合計值僅比2014年應收款項合計新增了1679.56萬元。很顯然,2015年真實新增負債與理論新增負債相比,有2491.34萬元差額無法合理解釋,即有2491.34萬元含稅營業(yè)收入沒有獲得相應現金流或債權支持而莫名出現了。
招股書披露,泰恩康既有代理產品的采購,同時也為自產產品采購原材料。《紅周刊》記者通過“代理運營業(yè)務前五大供應商采購金額”及其占當期采購總額的比例,推算出泰恩康在報告期內的含稅采購總額情況,并用其推算的含稅采購總額與現金流、經營性債務進行勾稽,發(fā)現其采購方面數據竟然也出現與其營收方面數據類似的異常。
以2015年為例(如表2所示),當年“代理運營業(yè)務前五大供應商采購金額”有15687.38萬元,占這一年采購總額的68.35%,由此推算出,2015年采購總額達到了22951.54萬元,再考慮17%的增值稅稅率影響,含稅采購總額為26853.31萬元。理論上,從財務數據的一般勾稽關系看,這必然有相對應金額的現金流量和經營性債務變動與之匹配。
在泰恩康2015年現金支出方面,“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26144.83萬元,同期預付款項余額相比上年減少了82萬元,由此可推算出,2015年與采購相關的現金流出了26226.82萬元。與其當年26853.31萬元含稅采購總額相比,理論上將有626.48萬元未付現的含稅采購需要形成相應金額的新債債務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中。
可事實結果卻是,2015年年末的泰思康應付賬款余額為5298.39萬元、應付票據余額為250萬元,兩項合計值相比2014年末同類項合計新增了3167.19萬元。事實上的新增債務要遠遠超過前述推算出的626.48萬元理論新增值,這意味著在2015年有2540.70萬元真實債務是來源不明的。
需要注意的,用同樣的方法去測算泰恩康在2016年的含稅采購總額與相關數據的匹配情況時,則類似的差異卻要小很多。
2016年,泰思康的“代理運營業(yè)務前五大供應商采購金額”為17177.08萬元,占采購總額的比例為71.78%,由此推算出這一年的采購總額達到了23930.18萬元,考慮到17%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影響,則當年含稅采購總額為27998.31萬元。
同年,泰恩康應付賬款余額為6728.46萬元、應付票據余額為995萬元,兩項合計值相比2015年同類項年末合計值要新增2175.07萬元,即實際新增債務為2175.07萬元;現金支付方面,“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26393.61萬元在對沖預付款項增加額336.25萬元之后,跟采購相關的現金流出達到了26057.35萬元。綜合債務和現金支付情況,可以發(fā)現28232.42萬元兩項合計值與當年27998.31萬元含稅采購總額非常接近,僅相差了234.12萬元。
這就讓人奇怪了,為何同樣的推算方式在報告期內的連續(xù)兩年,前一年還出現2500多萬元的差異,而到了后一年卻不明顯,僅相差200多萬元呢?如此的變化實在讓人對其采購數據真實性感到懷疑。
當然,非流動性資產的變化也可能會影響到上述差值的變化,那么其非流動性資產方面情況又究竟如何?
根據招股書中披露的相關信息,泰恩康2016年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合計18318.33萬元(見表3),雖然比上年增加了4807.32萬元,但其中有1251.94萬元是天福康丸劑車間建成投產從在建工程轉入固定資產的,直接新增購置固定資產僅有3555.38萬元;同時,開發(fā)支出在本期增加了912.83萬元,“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其他非流動資產”在招股書中也未體現出增加的情況,綜合分析后推算出的非流動資產在2016年大概新增了4468.21萬元。與同期合并現金流量表中2016年“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4217.63萬元相比,結果相差并不明顯。
不過,與2016年的結果大致相當相比,2015年非流動資產的購置情況和采購卻是明顯匹配不上的。招股書披露,公司2015年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開發(fā)支出和其他非流動資產分別增加了7446萬元、2674.07萬元、4176.96萬元、209.14萬元和232.75萬元,合計值高達14738.92萬元,而同期“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卻僅有4761.53萬元,這意味著公司仍有9977.39萬元未付現部分需要形成應付賬款等新增債務。而即便是將這部分債務和前述采購中出現2540.70萬元莫名新增債務對沖,仍可發(fā)現有數千萬元的差異是無法合理解釋的。
招股書披露,泰恩康的營業(yè)收入在經歷2015年增長之后,2016年出現了下滑,同比減少516.53萬元。從“收入構成”情況看,導致泰恩康2016年營業(yè)收入出現下滑的原因,應與這一年的“自產產品”收入的大減有關,即該公司“自產產品”收入從2015年的10197.70萬元減少到2016年的8645.46萬元,同比減少了1552.24萬元。
分析還發(fā)現,泰恩康報告期內“自產產品”不但減收,且相對“代理運營”項的盈利能力也是相對偏弱的。報告期內“自產產品”的毛利率分別是38.63%、31.14%、33.48%和34.03%,而“代理運營”的毛利率則分別是36.86%、40.04%、35.21%和38.78%。除2014年外,自產產品的毛利率均低于代理運營毛利率,拉低了綜合毛利率。
有趣的是,即使2016年“自產產品”收入下滑,毛利率也“拖了后腿”。但泰恩康在本次IPO計劃中,卻擬將募集的資金主要投入到“自產產品”的生產項目之中。四個募投項目中,除第一個“運營網絡及品牌宣傳建設項目”擬利用9404萬元募集資金之外,另外三個項目均為“自產產品”項目,合計使用募集資金30261萬元。僅由募資使用情況看,泰恩康發(fā)展自產產品的“決心”不可謂不大。
泰恩康為什么要發(fā)展盈利較低的“自產產品”呢?在其背后,恐怕與其管理層提前預見到自己“藥品代理關系被終止的風險”有關。招股書披露,不僅“代理運營”收入占泰恩康報告期營業(yè)收入的比例分別高達83.90%、72.18%、76.20%、72.95%,且公司也存在因代理雙方協(xié)議未能正常履行導致獨家代理關系被終止的風險存在。報告期內,“代理運營”收入分別有2.55億元、2.67億元、2.78億元和0.71億元,若一旦代理關系終止將會嚴重影響泰恩康的營業(yè)收入水平,哪怕“代理運營”收入僅減少一半,按報告期內的收入水平,每年都將減少超過億元的營業(yè)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在泰恩康的招股書中還可以看到,與“自產產品”高度相關的特許經營情況也不夠樂觀,這對“自產產品”的發(fā)展可能會有一定的阻礙。比如說,“藥品生產許可證”有效期僅至2020年年末,“藥品經營許可證”有效期僅至2019年年中,而三項“藥品GMP證書”中也有兩項在2018年11月和12月到期,“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guī)范認證證書”和“藥品批準文號”等資質證書也紛紛在2019~2020年之間達到其有效期的截止期限。這些使用資質能否在未來繼續(xù)獲得仍存在懸念,而這也恰恰對營業(yè)收入增長帶來諸多不可預見性。
目前來看,主要依靠“代理運營”收入的泰恩康能否順利把“自產產品”發(fā)展成主要收入來源,其中的壓力恐怕并不小,而泰恩康未來的收入是靠“代理運營”還是靠“自產產品”?就目前而言,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