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
著名經濟學家劉姝威最近發文對兩年前曾經舉牌收購萬科的寶能集團大加撻伐,在市場上引起激烈反響。兩年前發生的“寶萬”事件,本來隨著原保監會對寶能作出處罰決定后已經塵埃落定。但是,劉姝威在文章中依然在斥責寶能方面當時對萬科的舉牌涉嫌嚴重違規違法,由于有事實失真之處,這篇文章也受到了輿論幾乎一邊倒的嚴厲批評。
這篇文章目前在網上已經很難見到了,但為什么會出這樣的文章,仍然值得深入思考。筆者認為,劉姝威之所以能夠對寶能提出嚴厲的指控,是因為她把寶能定位為虛擬經濟企業,而在她看來,虛擬經濟必須“安分守己”,絕對不能對實體經濟形成威脅,而寶能當時對萬科和南玻、格力這些企業的舉牌,特別是對萬科的舉牌,已經明顯地構成了對萬科的侵犯。說劉姝威認為寶能的“顏色革命”是像國際政治中所具有的顛覆國家政權那樣的含義,有點言過其實,但是,說劉姝威的意思是像寶能這樣的虛擬經濟企業如果蔓延開來,會對實體經濟產生嚴重威脅,從而導致國民經濟運行出現大問題,因此必須加以嚴厲制裁,這或是劉姝威的真實想法。
所謂虛擬經濟,在國際市場上是一個含義比較廣泛的概念,在經濟學上,通常是指證券、期貨、期權等虛擬資本的交易活動。虛擬經濟理論認為,虛擬資本可以作為商品買賣,可以作為資本增值,但本身并不具有價值,它代表的實際資本已經投入生產領域或消費過程,而其自身則作為一種可以買賣的資產在市場上交易。因此,虛擬經濟就是從有信用關系的虛擬資本中衍生出來的,并隨著信用經濟的高度發展而發展。
按照虛擬經濟的這個定義,所謂虛擬經濟,并不是指某一類企業是虛擬企業,而相應的可以指另一類企業是實體企業。專業從事證券期貨業務的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它們從事的證券交易、期貨交易可以說是一種虛擬產品交易,但是企業本身所擁有的資產卻是實實在在的。一個制造企業當然屬于實體企業,但它發行股票后,其股票在交易市場上的價格其實也是虛擬的,并不能視為它所擁有的實際資產。
美國是一個金融市場高度發達的國家。從克林頓時期以來,美國的制造類企業紛紛遷至世界各地,而美國本土則以證券市場的發達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美國的這種發展模式曾經成為中國學習的樣板。但是10年前,當國際金融危機在華爾街爆發時,其證券及其證券衍生類產品暴露出了十分脆弱的本性,它們的暴跌顯得“輕而易舉”,毫無抵抗力,這自然是由虛擬資產的特性所決定的。發生在美國的這一幕給了中國很重要的啟示,使中國深刻地認識到,發展經濟還是要以實體經濟為本,虛擬經濟如果脫離實體經濟“單兵突進”,就很容易產生金融風險。因此,在最近幾年的金融市場調控中,政府一直對宏觀經濟“脫實向虛”抱有高度警惕,并采取措施制止。
但是,防范經濟“脫實向虛”,不等于需要遏制從事虛擬經濟業務的企業。實際上,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并不對立,而應該是互有促進的。比如,一個實體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壯大了資金流,但我們要求企業籌集到的資金應該用于企業的實體生產,而不是將其投入到虛擬市場的炒作當中。應該說,前幾年這種傾向是比較嚴重的,它帶來的后果便是一些實體企業不把心思放在實體生產上,在自主創新上更是無所作為,而是爭相進入虛擬市場,以致一些企業的金融杠桿越來越長,隱伏了不可忽視的金融風險。
大力發展中國制造業,防范“脫實向虛”,這是我國宏觀調控中必須堅持的一個方向,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并不是對立的,更不是需要把從事虛擬資本交易的企業一棒打死,如果真是這樣,調控就變得太容易了,政府只要把像鉅盛華這樣專業的虛擬交易機構全部關掉就可以了。劉姝威的文章所出現的致命傷,正是在于把這兩者處于完全對立的狀態,并借助防范“脫實向虛”這個金融調控的目標來為自己制造虛擬的理論工具。很顯然,這個理論是不成立的,也是有害的。中國經濟要發展,仍然需要大力發展證券、期貨等虛擬市場,當然需要加強監管,防止它出現過熱傾向以至傷害到制造業等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