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曼然
前幾周一直在聊醫藥股的投資機會,我反復強調的一個關鍵點是:醫藥產業是未來三到五年的重要投資機會之一。但醫藥產業分類較多,投資的技術門檻比較高,這需要系統學習。本期我想聊聊在未來幾年內,我認為非常有希望走出類似前幾年的鋰電池行業、或多年前蘋果產業鏈大牛股的重要領域——智能汽車產業鏈。
所謂智能汽車的概念,實際上涵蓋了新能源汽車,但比新能源汽車的定義更為廣泛,更貼合未來的發展。新能源汽車改變了驅動汽車的能源結構,由過去的油變成電。這其中的電池、電機和電控都是全新的產業機會,所以我們能看到天齊鋰業等三年幾十倍的大牛股。雖然寧德時代剛上市,但如果你在五年前投資公司的股權,如今也有幾百倍的升值,這就是電池、電機和電控帶來的財富井噴效應。
鋰電池產業鏈已經有了幾十倍的回報,我認為這個時候繼續投資鋰電池板塊,已經很難再有過去那種豐厚的回報,甚至因為股價漲幅太大,還會有不小的風險。但電池股爆炒并不意味著新能源汽車或智能汽車大趨勢的結束,恰恰相反,新能源或智能汽車的時代才剛剛開啟。
如今不管是電動車還是燃油車,智能駕駛已經開始全面應用,這類似于十年前智能手機替代鍵盤手機的趨勢。當這個趨勢一旦確立,將會誕生一大批漲幅巨大的個股,比如蘋果的股價從2003年至今漲幅超過300倍。因此,僅參考手機的變革,我們就可以設想出,當智能汽車時代到來時,無數新的牛股必將輪番上演,而過去幾年的鋰電池也只是一個預演。
電動車是智能汽車時代全面到來的前提,因為電控的反應比機械控的反應更及時精準,電子剎車、環境檢測、道路預警、自動泊車、遙控駕駛乃至無人駕駛等,都正在全面應用于汽車之上,汽車互聯網平臺也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資本對新事物的理解非常深刻,也一定會先知先覺,并加速聚集在新事物的出現上。我注意到,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涉及十大細分領域,目前的資金炒作只停留在電池和充電領域,其他八大領域尚未涉足。這一方面是因為電池是資金最先聯想到的上游產業,另一方面則因為電池是電動車的核心。而智能汽車時代的核心不僅有電池,還包括三大核心產品:前向智能駕駛系統、自動泊車系統和盲區監測系統。
其中,前向智能駕駛系統主要由毫米波雷達和前視覺系統組成。前視覺系統主要依靠計算機視覺檢測相關目標物,包括行人、車輛、車道線、限速標志等;毫米波雷達則能夠探測前方多米范圍內的目標物,包括目標物的距離、速度、角度等,其精準度較高。自動泊車系統主要通過超聲波雷達的全景影像完成。盲區監測主要通過毫米波雷達完成,毫米波雷達還能檢測側后方的目標物,可以應用于盲點檢測。
總體而言,低碳、智能成為全行業發展的要求和趨勢。新能源和智能化汽車的創新發展戰略的路線圖有望聚焦在動力、材料和系統三大方向上。主要包括六大技術,即發動機和驅動電機技術、動力電池和燃料電池技術、輕量化技術、汽車制造技術、電池管理和智能交互技術、環境感知和自動駕駛技術。
從數據能夠看出,我國新能源汽車和智能化汽車的發展速度較快,正在成為未來汽車行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中汽協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1月份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40569輛和38470輛,同比分別增長4.6倍和4.3倍。
據透露,相關部門目前正在組織起草有關新能源和智能化汽車的創新發展戰略,也在制定路線圖和時間表。從國家政策來看,無論是新能源汽車的財政補貼計劃,還是“雙積分政策”,或是新能源小客車的指標配給數量,都在顯示新能源汽車還將保持較高的增長水平。根據2025年新能源汽車占汽車產銷量20%以上這一標準,預計屆時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將達到700萬輛。
作為這個領域的核心玩家,車企和科技巨頭們很早就看到了這一點,所以近兩年它們都在拼盡全力,爭搶智能汽車的量產先機。甚至有部分車企為迎接智能汽車帶來的出行變革,已經在大刀闊虎地調整現有業務結構,為移動出行的新時代做準備。對于資本市場的投資者而言,也不妨把握趨勢,搶占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