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喜紅
【摘 要】“閃光教育”是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健康穩定的心理,激勵學生向目標不斷積極進取,以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發展;它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方式,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與和諧發展。本文就如何尋找學生“閃光點” 促學生發展進行分析。
【關鍵詞】學生發展 自信心 “閃光教育”
翻閱書籍,我看到這樣一句話:“孩子的自信心,除了自身的能力外,往往來自他人的鼓勵和信任。”是呀,一個人能感到別人對他的接納喜歡,他會充滿快樂,充滿自信。反之,他會喪失信心,自暴自棄。孩子不也同樣如此嗎?領悟這個道理,我將努力發掘每個孩子的閃光點,慷慨地把贊美施于他們,無論聰明或愚笨,無論乖巧或頑劣,讓他們感受老師公平的愛。
一、“閃光教育”的內涵
“閃光教育”是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健康穩定的心理,激勵學生向積極目標不斷進取,以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發展。它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方式,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與和諧發展,堅信“適合學生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而不是單純以分數論英雄。它用一種新的理念去喚醒學生的潛能,用一種人文關懷去點亮學生的心靈,用一種新的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自信;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差異性,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讓每個學生在校園內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
二、“閃光教育”的實踐
1.發現勞動方面的閃光點,讓學生揚起發展自我的風帆
每個學生都有“閃光點”,就待我們去發現。我們班級有位成績后進生,我發現班中每次打鬧的學生中都有王某,經過多次批評教育,收效甚微。后來我又發現在每次組織的班級勞動中王某同學都帶頭搶著干,于是想:這是王某的一個閃光點,讓他擔任勞動委員,不僅能發揮他的特長,也許能夠改變一下他調皮違紀的毛病。于是,我利用一次班會,宣布了王某擔任班干部,分管班級勞動。課余我又多次跟他談話,這一招還真管用,每次我班有勞動任務,交待給他后,他帶領同學們都能按要求完成。他逐漸克服了調皮、違紀的不良習慣,在學習上也樂于動腦了,課堂上還提出一些有見解性的問題。在以后的班級管理和教學實踐中,我根據學生特點,時常使用此管理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2.發現體育方面的閃光點,讓學生養成自覺鍛煉的好習慣
一位好的教育工作者要把滿腔熱情獻給學生,用自己的愛心溫暖學生,從各方面關心、體貼學生,尤其是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對于體育優秀的學習后進生,我們這么說“你在體育上取得優異的成績,靠的是什么?為什么在學習上就不能拼搏呢?你基礎固然差點,但你投擲鉛球是一下子就那么遠的嗎?同學們都很佩服你的體育成績好,你能不能在學習上再加把勁,爭取學習成績和體育成績一樣棒呢?”這樣教育學生效果自然不一樣。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學生尤其是后進生的過程中,要用全面、發展的眼光看學生,實事求是地評價學生,善于發現后進生的優點和閃光點,熱情鼓勵學生進步。
3.發現品德方面的閃光點,讓學生增強自我教育的動力
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和不足,而這些優缺點不是一成不變的。后進生因為某一方面的缺陷,使他們長期被批評,被看不起,久而久之缺乏自信心,缺乏與他人競爭的勇氣和興趣。但他們的身上并不缺少閃光點,而缺少的是發現閃光點的眼睛。我班的女同學謝某,她是個孤僻的孩子,上課不舉手發言,和同學不能和睦相處,學習成績一直在下中等。一次班里美化教室時我發現她熟練地使用剪刀,幾下就剪出了一只活靈活現的大公雞。放學后我找她聊天,她告訴我她有很多愛好,特別擅長的是繪畫和剪紙。我得知后及時地抓住她這一長處,安排她獨立帶領幾名女同學擔負起全班美化教室的任務。在這一活動中,她既展現出了自己的特長,又在全班同學中樹立起了威信,任務也完成得十分出色。
4.借助學生長處,發揮其“閃光輻射效應”
學生的閃光點主要有三方面的輻射效應:第一,轉化效應。學生在某方面有了進步和成績,或者某方面有優點,我們都及時加以肯定和表揚,從而促使其向更好的方向轉化。第二,遷移效應,將學生在某些閃光點上所形成的積極心理情感遷移到其必須矯正的主要問題上,以利學生其他問題的解決。某些后進生也許文化成績不是很好,但他們往往卻是“文體天才”。第三,磁力效應。發現學生優點,給予恰當的表揚,不僅能激發受表揚者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而且會對其他學生產生極強的磁力和魅力。
經過實踐,我們認識到,“閃光教育”就是以尊重學生為前提,以激發興趣為先導,以挖掘潛能為宗旨,達到主客體的統一,內外因的統一和知與行的統一。“閃光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在教育方式和途徑上實現創新,產生強烈的激勵效益,擴大與延伸學生的長處和優勢。
“閃光教育”是一項復雜的工程,無論是其目標、內容、途徑、方法,還是工作成效的評估,都是沒有固定的標準和模式。我們努力探索,以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將我們的“閃光教育”工作推向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向東.助力評價—用發展的眼光尋找閃光教育[J].教師,2016(21):25-26.
[2]張道致.學校德育中踐行“閃光教育”模式探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