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谷子地
作為權重板塊,銀行股的情況對指數走勢意義重大。銀行的收入主要分兩大塊:凈息收入和非息收入。凈息收入主要看資產規模增速和凈息差變化。非息收入則主要包含了銀行卡手續費、中間業務手續費(代銷基金、保險、理財等)和公允價值變動等。銀行的支出包括資產減值損失和營運費用。2019年宏觀經濟層面幾件大事可能會影響銀行業的基本面走向。
第一,中國的外貿環境是否會好轉。G20峰會上中美兩國達成協議,暫停關稅上調,力爭在短期內達成外貿協議并最終消除已經生效的對抗性關稅政策。一旦這一協議得以生效,中國的外貿環境將會得到很大改善。但距離上一次經濟危機已過去10年,各國為了應對上一次的金融海嘯基本上已經打光了手中所有的牌。一旦美國帶頭從繁榮轉向衰退,世界的外貿格局將對中國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進而影響到中國的經濟復蘇增速,而經濟復蘇的進程決定了銀行的實際息差。
第二,中國明年的貨幣政策是否會有所變化,這與第一條較為緊密。如果外貿環境不好,經濟減速,央行肯定會啟動寬松的貨幣政策。但是,就目前來看,央行的定調依然是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按此表態看,估計明年M2的增速在8%左右。也就是銀行的整體規模因子明年會保持穩定。
第三,銀行系資管子公司是否會大量批準。銀行系資管公司的主要任務除了承接銀行原有的理財規模,還可直投股市。因此,實際上是增加了銀行的資管經營范圍。今年由于資管新規出臺,各家銀行的理財業務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如果明年資管子公司大規模核準,無疑對于恢復銀行的非息收入有巨大的幫助。而且,從近期四大行資管子公司的紛紛籌建很可能意味著近期核準就會開閘。
第四,更大規模的財政減稅政策是否會落地。目前,財政部已多次透露有更大規模的減稅措施正在醞釀中。如果未來出臺相關的減稅措施對于息差的作用有限,但對于企業的壞賬生成可能會有一定的減緩。從第三季度銀行報表看,各家銀行的不良情況有一定的反復。從目前看,明年企業的不良可能會出現一定反彈,減稅政策有利于企業降低財務壓力。
筆者認為,上述4件事按發生的概率從低到高排序,外貿環境好轉的概率最低,貨幣政策轉向寬松的概率次之,財稅減稅政策落地的概率較大,銀行系資管子公司批量核準的概率會很高。按此判定對銀行2019年總體評估:整體資產增速應該和今年保持一致。整體資產利率應該是下行的,負債端存款成本應該穩中有升,同業和拆借利率應該有較明顯降低,所以息差上,四大行應該是收縮的,除招行外的股份行應該會有所提升,招行可能保持穩中微降。不良在明年會有所反彈,但力度不大,銀行明年多數會增加減值損失計提,招行會保持穩中有降。
下面以招行為例,對明年銀行業績作一個基本預測。首先按前三季度業績分別推測出招行全年的凈息收入、非息收入、減值準備、營運費用,如表1。大體看,2019年招行的資產擴張速度依然會略低于M2,計息資產增速估測值為6%。息差表現為穩重略降,估測值為-1%。所以,最終招行明年的凈利息收入增速會是5%,這是一個變化不大的估測,所以2019年的悲觀和樂觀預測都沿用了相同的凈息收入。
對于非息收入而言,純手續費收入受益于卡手續費的大幅提升,資管子公司成立后資管業務的重啟等有利條件,純手續費有12%~18%的增長。假設公允價值計入當期損益的收入增速同步于凈利息收入增速。那么,非息收入最終的增速為10.2%~14.7%。對于減值損失,由于招行對于不良的認定標準嚴格,提前其他銀行開始處理不良資產。
所以,在明年招行的減值損失穩中有降是必然的,只是減多還是減少的問題。營運費用中包含了優先股的股息。刨除股息后,2019年的營運費用按照增長9%進行評估。這是因為招行今年對金融科技的布局已經大幅增加了員工的開支,這樣在明年營運費用的增速可以控制在9%左右。所以,最終扣除所得稅后,招行2019年的業績增速預估在12.77%(悲觀預期)~18.49%(樂觀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