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全
摘要:蹄病是奶牛養殖中發病率較高的疾病之一,其前期發病癥狀不明顯,但產奶量減少,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病情進一步發展,嚴重的遭到淘汰。蹄病發病原因很復雜,不同環境條件、不同養殖條件,其發病原因不同,只有弄清其發病原因,才能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奶牛;蹄病;發病原因;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 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5-0078-01
1 奶牛蹄病的發病原因
1.1 遺傳原因
奶牛蹄病的發生與遺傳基因關系密切,不同品種的奶牛,蹄病發病率不相同,北美地區黑白花牛蹄病發生幾率相對較少,荷斯坦奶牛蹄病發病幾率相對較多。就蹄病本身而言,有些蹄病如趾骨畸形、內卷趾和螺旋形趾則具有明顯的遺傳性。
1.2 環境原因
奶牛所處的衛生條件、濕度、地面的硬度以及圈舍大小等條件都是影響蹄病發生的原因。潮濕的雨季氣候,泥濘的圈舍,糞便淤積、發酵,衛生條件較差,奶牛長期站立在污糞中,使蹄角質軟化,抵抗力降低,蹄病發病率就高;冬天圈舍陰暗潮濕、通風不暢、氨氣聚集,氨氣使角質蛋白分解變為死角質,蹄底變質呈粉末狀,發生粉蹄;畜舍地面堅硬,奶牛長期站立,蹄角質容易過度磨損,引起蹄底挫傷;圈舍過小,運動量不足,影響蹄正常磨損,易造成蹄變形。
1.3 營養原因
日糧結構不合理,飼料營養不全、不平衡,飼料中缺乏某些礦物質微量元素,尤其是鈣、磷含量不足、比例不當,或飼喂不新鮮或腐敗變質的草料,這些都會影響奶牛對某些營養的吸收,減少了蹄部的營養,影響蹄角質等形成及代謝,導致蹄正常的生理代謝紊亂,使蹄組織發生異常,引發疾病。
2 蹄病的診斷
對病情較輕的,分站立檢查和行走檢查兩種方法。站立檢查時要注意前、后、左、右蹄,仔細觀察負重姿勢。也可以牽著牛在地面上慢步和快步行走,通過觀察跛行情況來判斷發病部位。發病嚴重的,通過觀察蹄的外形、行走的姿勢即可較準確的判斷出蹄病的發生,及發生的程度。
3 蹄病預防措施
3.1 選擇好的品種
選擇好的品種,將肢蹄結構納入奶牛育種選育方案中,堅決淘汰肢蹄有嚴重缺陷的奶牛,禁止將肢蹄有遺傳缺陷牛選作種用。對有螺旋狀變形蹄、趾間增生及蹄葉炎的牛禁止納入育種,堅決淘汰。
3.2 搞好環境衛生,增加運動時間
搞好環境衛生,保持圈舍清潔干燥是有效防治蹄病的方法,注意地面防滑和排水處理可以有效避免因為滑倒和站立污水引起的蹄病,在雨水較多、氣候潮濕季節要及時清除舍內及運動場的糞便和污物,保持一個良好的環境。養殖場入口處設消毒池,對出入車輛進行消毒,同時還應設有專門的消毒室對進入養殖區域的人員進行消毒。定期對牛舍和運動場進行消毒,可減少蹄病發生幾率。增加奶牛運動量,可以加快新陳代謝的速度,增強體質,防止蹄病發生。
3.3 保持日糧營養
保持日糧營養平衡,根據奶牛生理需要給予足夠的營養,盡量保證飼料中礦物質、微量元素及維生素含量;不喂發霉飼草飼料,及時清理剩余飼料,保證飼料新鮮、衛生;圍產期長期高精、低粗纖維日糧飼喂方式會造成瘤胃發酵過程加快,產乳酸過量出現酸中毒,引起蹄葉炎等蹄病發生。
4 蹄病的治療方法
蹄病治療原則為早發現、早治療,消炎止痛,去除腐敗,加強蹄部血液循環,先重后輕,防止人為處理不當造成癱瘓。基本的治療方法有三種:修蹄、蹄浴和手術切除,一般常規修蹄和蹄浴能取得很好治療效果,病情嚴重時可以手術切除。
4.1 修蹄
修蹄是一個連續完整的過程,通過修蹄可減少牛不舒適感,同時還可避免由于蹄損傷可能造成的蹄底潰瘍。每年至少要對牛進行2次修蹄。為了使修蹄過程能夠有效、迅速的進行,修蹄時應該注意:蹄底部不能修太薄,特別是不能削出血,否則會傷及神經;對于跛行奶牛應先修病蹄,再修健蹄;修蹄過程要迅速,防止牛被保定時間過長,腿麻痹而出現意外;完成修蹄后的牛應置于清潔、干燥的圈舍內,保證蹄部的清潔,防止感染;剛修過蹄的牛在最初2周內不應長時間在水泥地面上走動,否則可能會引起新的蹄病。
4.2 蹄浴
蹄病初期癥狀不太明顯,這時可采用蹄浴。起初可用硫酸銅溶液進行冷敷,每天1~2 h,3~4天后對牛蹄進行浸泡,每天1—2次,持續1周左右,對蹄病會產生良好的治療效果。蹄浴可在擠奶時進行,在擠奶廳出入口設藥浴槽。
4.3 手術切除
對于疣型皮炎及趾間贅生等嚴重的蹄病,影響運動,可采用手術方法直接切除,然后按外科常規手術處理即可,保持干燥,減少運動,7~10天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