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鳴
近期A股刮起“紓困風”,一些因為股權質押比例過高,或基本面尚可只是短期資金周轉有問題的上市公司獲得國資的紓困資金支持,因此被部分資金相中大幅炒作。而這股炒作風在本周因為一起減持事件受到巨大考驗,剛剛獲得大量紓困貸款的博天環境,發布了三家創投股東計劃清倉式減持的公告。消息一出,此前在6個交易日內大漲將近四成的博天環境,結結實實吃了個跌停。盡管跌停當晚三家股東又宣布6個月內不在二級市場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減持,股價也趨于平穩,但這一“減持宣言”不啻為市場打了一針“清醒劑”,值得投資者深思。
平心而論,這三家創投股東的減持并沒有逾越現有法規,其持有的股份早在今年2月22日便已經解禁流通,此次減持也根據監管要求詳細列出了減持的時間和數量,并不是一鍵無腦賣出。而早在這三家創投股東之前,原持股比例6.01%的京都匯能也在二季度和三季度進行了減持,減持價格遠高于現價。從股份解禁到其它股東之前的減持動作,這三家創投股東的減持實際上是完全可以預期的。
對于上市之后在高位買入深套的投資者來說,創投股東即使在目前的相對低位清倉賣出,依然能夠獲得巨大的利潤,這點難免會產生心里不平衡。但創投股東取得股份是在上市之前,上市之后有一年的限售期,解禁之后也沒有馬上減持,按照公布的計劃完全減持距離上市已經有兩年的時間。這些限售股東的流動性受限程度和時間成本,與二級市場投資者不可同日而語。同時,創投股東的退出,也是基于公司運營的需求,順暢的退出機制才能吸引創投公司為更多處于初創期的企業提供資金,這也是股市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創投股東在公司上市之后清倉式減持不是第一次出現,而此次博天環境讓投資者心理上難受的,不僅是這三家股東在股價稍有起色便計劃全部減持,更在于消息公布的時間點是公司獲得紓困貸款之后,讓有些投資者產生“究竟為誰紓困”的疑問。事實上,紓困貸款的獲得者是上市公司,而此次減持股份回收資金的是公司的股東,兩類資金涉及的主體完全不同。這些創投股東的持股量雖然大,但并非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不參與公司的經營,本質上和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一樣,是財務投資者。因此,創投股東減持獲得的資金,并不會注入上市公司,他們拋售股份也不會抽離上市公司的資金,更不會影響紓困貸款的發放。
但同時需要正視的是,由于A股市場的投資者把紓困貸款看做利好炒作,股價水漲船高之余,讓這些創投股東有機會以更高的價格減持,“多收了三五斗”。這既是創投股東的意外之喜,客觀上也讓二級市場的投資者產生損失。但這并非紓困企業的本意,這一行為的出發點是為了支持實體經濟,讓上市公司能夠更好地運營下去。
盡管減持并未違規也沒有超出預期,紓困資金更和股東減持沒有關系,但三家創投還是緊急做出了減持方式的調整,決定6個月內不通過競價交易和大宗交易減持,不過也保留了協議轉讓的方式。減持方式的縮減,很難說和股價在周二跌停沒有關系,如何在照顧市場情緒和減持的現實需求之間尋求平衡?筆者認為,既然創投股東在公司上市之后存在較強的退出需求,不妨在IPO招股時就“說清楚、講明白”,讓投資者對減持有更明確的預期。
在目前的機制下,上市前入股的股東至少要在公司上市一年之后才能解禁,而一般都是在股份解禁之后,減持計劃才會提上日程。對創投股東來說,上市之后擇機退出是鐵板釘釘,那么不妨在招股說明書發布時,就一并將解禁之后的減持計劃告訴市場,讓投資者對上市之后的減持行為所帶來的股價波動有更清楚的認識。同時,也可鼓勵限售股股東做出減持條件的承諾,比如不以低于發行價的價格減持等,增強投資者的信心。
對于二級市場投資者來說,信息透明的前提下“買者自負”,為自己的交易行為負責也是應盡的本分。這種可預期的“清倉式減持”,對二級市場是一針“清醒劑”,讓投資者更多關注企業的內在價值,而非題材刺激股價的一時漲跌。因此,這針“清醒劑”如果能讓投資者從無厘頭炒作中清醒過來,真正回歸基本面做價值投資,不失為一種另類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