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平
11月A股整體反彈,場內ETF基金成交量開始迅速放大。截至11月21日,證券ETF、創業板50ETF、500ETF、中證500ETF四只基金的月度成交總額創歷史新高。同時,部分ETF基金在場外申購規模也出現暴增。
隨著國家隊委托五家基金公司管理的產品陸續清倉,股票類ETF就出現了逆勢持續增長的勢頭,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這些資金來源于清倉的國家隊資金,但是其大手筆的性質以及相差不多的申購金額,加上部分基金持有人名單的變化,讓人浮想聯翩。
今年1-9月,股票ETF資產增長26.81%,但份額規模卻增長了59.89%。10月份股票ETF更是出現爆炸性增長,三季報顯示,國家隊主動型基金除了停牌股無法交易外,已接近全額清倉。數據顯示,10月份ETF的凈申購金額約425億元。
上述增量資金中,八成以上流向了上證50指數、滬深300指數等寬基指數型產品。不過,從場內基金的成交量看,上證50ETF雖然也明顯放量,但是距離月度最高成交紀錄相差很遠,反而是中證500與創業板以及證券ETF放量最猛!其中創業板是華安增幅最大,創業板50的增幅達到瘋狂的7400%。
如此大手筆的增長,自然不可能是來自自然人的申購。以增長幅度最大的華安創業板50ETF來說,從2017年年報來看,前十大持有人幾乎都是自然人,第一名持有600萬份(持有該基金的2%)。而到2018年半年報,前十大持有人清一色變成了機構,門檻也提高到了7000萬份,主要的機構持有者為保險公司。
其它基金2018年的半年報也顯示,機構持有人大多超過了六成,這其中不乏匯金與證金的身影,而保險機構以及部分央企的企業年金也亮相其中。
從今年的情況來看,雖然創業板與中證500等中小創ETF基金都獲得了較多的申購,但是上述指數卻依然一路下跌,只是到了10月中下旬,上述指數才有了一定程度的反彈。
事實上,目前ETF類基金最大的問題還是場內交易不夠活躍,目前場內總共184只ETF類基金(其中31只是貨幣類與債券類基金),但是日成交能夠超過2000手的僅100只左右,成交金額能夠超過100萬元的僅90只左右,超過一半的品種日成交金額不足百萬元。還有不少基金只需要一手便可以拉下漲停或是打向跌停,其漲跌幅完全失真。
為了活躍ETF基金的交易,近期上交所下發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基金流動性服務業務指引》的征求意見稿。要求相關機構在一周內進行意見反饋。從目前透露出來的一些新規來看,似乎對提高ETF的流動性并沒有正面的作用,反而會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
主要原因在于,交易所方面要提高做市商的門檻,除了引入做市商審核機制外,還要將做市商分為主做市商與普通做市商。同時對做市商的最小報價也大幅提高標準,從原來的1萬份提高到20萬元以上!
事實上,ETF類基金一直有做市商存在,但是在基本所有權益類ETF一路下跌的情況下,做市商為了活躍市場而買入的份額均會出現程度不等的虧損。有時哪怕凈值沒有下跌,但是場內的投資者也喜歡以低于凈值的折價來買入,這就導致做市商申購回來的ETF份額,哪怕是平價也難以賣出。
這還導致了做市商出工不出力的現象,因為它讓交易更活躍的話,也意味著虧損會越多。雖然現在交易所方面表示要對主做市商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或獎勵,但是眾所周知,補貼的錢是不可能將券商在市場上的虧損抹平的。如果每天一萬份的報單都會帶來虧損,那么按現在最貴的深證ETF每份單價8.4元左右來算,做市商最多也就每天投入8.4萬元左右,如果一下子提高到20萬元,純粹從經濟角度考慮,估計沒有券商愿意申報了。
ETF基金的規模暴漲以及二級市場成交的活躍,并不必然代表著市場會跟著上漲。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今年以來,隨著市場不斷下跌,大股東質押頻繁觸及平倉線;而資產新規生效后,各路資金爭相離場歸位。
以創業板50為例,今年以來(截至11月21日)的跌幅已經超過了27%。易方達創業板ETF今年以來的跌幅也達到了21%。滬深300ETF則下跌了18%,最慘的是環保ETF,跌幅達到30.22%。所以,ETF基金規模的暴增,投資者切不可盲目樂觀。
但是,不管規模增長多么瘋狂,作為指數基金的ETF,它至少包含了幾十只以上的股票投資標的,這就決定了它不可能是投資者暴富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