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李俊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新媒體運用而生,互聯網技術與網絡通信技術的完美結合給人們帶來了便捷的網絡環境,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在我們周邊隨處可見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大學階段,學生較為年輕,對這種新型的事物格外的喜歡和好奇,新媒體平臺的運用相當廣闊,從課堂到生活環境中處處體現了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但是這一切給學生帶來開放豐富環境的同時,也給學校的管理工作帶來的壓力和挑戰。目前各大高校已經將網絡信息技術的管理作為學校發展的戰略目標,基于此背景,本文對網絡信息時代如何加強高校學生的管理狀況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一點理論借鑒,為我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盡一點綿薄之力。
互聯網技術自從上個世紀末推廣后,一直進行技術革新,到如今互聯網那個技術的便捷性和普遍性已經超乎人們的想象,同時網絡傳播也越來越方便。這種互聯網技術與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很多便捷的平臺,比如溝通、購物、了解時事新聞等,網絡平臺的包容性和多元性較為廣泛,加上現在媒體們的刻意經營,十分滿足當下學生的喜愛。我國網絡世界有四大骨干網絡,分別是中國公眾多媒體互聯網、中國教育科研網、中國科學技術網和中國金橋信息網。現在很多大學內部都設置了自己的局域網,網絡已經成為學生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那么對網絡這種雙刃劍的利用怎么才能做到利益最大化呢?筆者根絕自己的工作經驗,并查閱了大量相關資料,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網絡信息時代對加強高校學生管理的影響
新媒體的應用讓更多人能從微博、微信、知乎上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這些軟件讓人們能更加便捷的了解時事熱點,人們的交流溝通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面對面的交流,能夠通過線上進行意見的交換,也可以通過檢索網頁獲取自己想要的訊息,加上移動端的科技發展,手機已經成為人們進行社會活動的必要物品。在高校教育中新媒體的應用現在也比較多見,比如有很多高校都在微博上創建了自己的ID在上面發布學校訊息。或者在校園管理網絡中加入專欄教育,讓學生能較快掌握學校的動態,對學校出現的評比、比賽、活動一目了然的掌握。在教育者中間網絡信息的應用亦很廣泛,很多教職工會建立教學群組,在群組中發布任務和信息,教育者與教育者之間的溝通變的更加廣泛,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亦十分便捷。通過上述我們能較清晰的發現,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受到網絡信息的廣泛影響,如果想加強學校的管理,必須要建立在互聯網的基礎上,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推廣信息的目的,還能實現便捷管理,讓教學管理更輕松。
二、網絡信息時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特點
網絡的發展給高校學生帶來了不一樣的色彩,那么學校的管理不能參照以往的方式,需要給網絡時代下的學生管理注入新的活力。筆者認為,在現在社會中,對高校學生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層次多元化
以前校園網絡還沒有這么發達的時候,對學生的管理情況建立在自上而下的層次上,即學校管理主要分為校園管理層和學生兩個主體。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打破了這一層次,在已有的管理模式上增加了一層虛擬空間,學生將生活的大量精力投入到這空間中,因此校方為了提升管理質量,肯定會對這虛擬空間著重管理,因此管理層次就發生了變化,由一元向二元的空間過度。首先學校從現實中管理學生的日常生活,包括教學、衣食住行、課余社團活動等,這是為了保證學生在現實生活環境中能獲得健康安全的生存空間,那么在網絡上,亦然也要注意學生的健康發展,避免學生上當受騙,遭受身體上的損傷。類似于之前的“徐玉玉電信詐騙案”校方有一定的網絡生活管理不周的責任。其次,網絡時代另一個重要的點就是精神層次,在現實生活中對學生進行精神與價值觀的管理,在網絡這種復雜的環境中,更要實現學生精神文明的管理,保證學生能不受網絡信息的誘惑,樹立正確的三觀。
(二)過程的復雜性
管理過程的復雜性說起來很好理解,但是做起來比較麻煩。由于需要對網絡世界進行管理,以往的管理步驟需要增加相應的環節,上述中說道網絡世界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的系統,學生在網絡上可以獲得訊息數不勝數,再加上學生在網絡上的身份信息有所虛擬化,管理者很難從已有的信息中獲得學生的有效信息。同時學校的現實管理和網絡管理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互相輔助的,這無疑增加了高校管理的復雜性。
(三)手段的交互性
管理手段的交互性,其實是校園管理的進步,能通過校園網絡平臺的建立增加與學生的溝通,讓學生自己評價校園內某些管理上的不足,發現學生的問題及時對癥下藥。這是傳統管理不具備的優點,交互式的管理手段能避免學校管理的盲目性,提高管理效率,讓管理者與學社工更加親近。
三、網絡信息時代高校學生管理策略
(一)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一直是高校管理中的重點,學生的思想狀況映射了他的心理狀態。互聯網的發展讓學生能私下接觸到更多的社會信息,了解在教育教學中學習不到的東西。這容易導致學生的思想受到某些網絡信息的影響,造成三觀不正的思想狀態,或者說對網絡上的某些信息產生質疑心理,對現實生活出現迷茫情緒。這都是學校應該注意的,為了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學校管理層最好能建立大學生思想教育平臺,平臺建設中讓學校的心理學專家或者資歷較老的教授在平臺上為學生答疑,學生會喜歡這種網絡形式的交流,因為不需要面對面和實名制。同時建立這個平臺后推廣一些大型的社會實踐活動,召集學生的參加,這也是對學校思想教育的一種方式,學生在平臺上可以暢所欲言發表心中的看法,對當前社會熱度較高的事件進行熱烈討論,學校就能通過這個平臺掌握學生們的輿情動向,出現輿情危機及時處理,也是保障學生有寬松舒適大學生活環境的重要途徑。
(二)加強教學管理
身在校園,學習仍然是最主要的事情,對教學的管理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首先,教師可以在校園網絡平臺上發布教學信息,制作類似于‘慕課那種的平臺,改變以前的課堂教學法。課堂教育仍然主要,但是網絡課程的興起也是教學中的色彩,這是貫徹學生為主體的概念的具體做法,大學課堂中一般上課人數頗多,教師課堂管理較難,利用網絡教學能夠豐富學生的課堂氛圍。其次,教學者通過成立組群,與學生在互聯網中較深交流,遇到問題不必直接面對面,私聊幾句就能明白雙方的意見,學生有問題亦可以通過教學平臺及時的獲取答案和指導。
(三)對網絡平臺中的消息進行有效利用
網絡語言具有自由性,信息的真實性有待辨別,學生涉世未深對虛假信息的鑒別力還不夠,容易受到某些營銷號影響,發布一些極端、沖動的信息,比如微博上針對一些事件由于各抒己見,在網絡上吵架的比比皆是,為了圖一時嘴舌之快,人身攻擊也變的很常見。為了樹立正確的三觀,掌握校園輿情的動向,學校管理層要對網絡平臺的信息進行有效利用,防止因為輿情泛濫造成學生情緒激動。同時要多傳播正能量的事情,避免學生在網上隨便跟風做出偏激行為。
四、結語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校園網絡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大趨勢,并且確實有獨特的優點吸引著青年學生。作為高校的管理層,要正確把握互聯網的應用,理清工作思路,將互聯網與生活實際和教學實際相結合,創建科學合理的管理體系,同時利用互聯網建立自己的管理平臺,控制高校輿情的積極發展,為廣大的學生提供輕松、合理的大學生活環境。筆者相信經過不斷發展,我國高校對網絡時代學生管理情況將做的越來越好。
(作者單位:山東華宇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