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作鋒
應用題是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年級教學中難以突破的一個難點。應用題的解答與單純的計算題解答不同,它需要有一定的邏輯與解題思路。因此,在新時期的小學高年級應用題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引導學生運用發散性思維來思考應用題,并要傳授給學生一定的解題技巧,提高應用題教與學的質量。本文對小學高年級應用題教學的基本途徑進行了探討。
小學高年級的應用題本身就具有較強的難度,再加上應用題的枯燥無趣特點,使得應用題解題思路處于模式化狀態中,這對于培養的實際應用能力及實際解決問題能力都是十分不利的。長期以往會逐漸使學生對應用題的學習產生恐懼心理,形成抗拒學習心態,會局限學生今后的學習及發展。因此,本文對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的基本途徑進行研究十分關鍵。
一、從生活角度著手,提升解題能力
小學生雖然年齡下,但是對于生活中的事物還是較為熟悉的,數學教材中較多應用題例子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不相符,使得較多學生無法理解題意,扭曲了數學題目的意思,這樣的學習背景下學生很難正確解答應用題,長期以往會使得學生的應用題解答能力更加的薄弱。所以,廣大小學高年級數學老師需要意識到此點,要及時改變例題的表達方式,使應用題題目和生活無限的接近,激發學生的解答應用題興趣。比如:一個魚缸中有2個放水口,如果只從第一個放水口放水,需要30分鐘將魚缸放滿,如果只從第二個放水口放水,需要50分鐘,那么如果同時將2個放水口打開,請問需要多長時間將魚缸放滿呢?此類應用題是學生生活中能夠見到的事物,所以非常貼近生活,能激活學生的解答應用題興趣及意識,能提升學生的應用題解答積極性。當然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學生能逐漸意識到數學課程與生活間的親密聯系,明確數學課程為生活服務這一特點,使學生真正的愛上數學課程的學習。
二、加強對應用題解題習慣及技巧的培養
應用題的解答過程看似較難,實則并不是如此,應用題的解答思路基本都是一個模式,唯有學生有了良好的解題習慣與技巧之后,才能靈活的解答應用題。在學生解答應用題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對應用題進行分類,運用掌握到的應用題解答技巧來對題目進行合理的解答。首先,培養學生的應用題解答習慣。比如在正式開始解答應用題時,可以讓學生現在草稿上將解題的過程進行勾勒,這樣長期以往考試時也會依舊堅持如此去做,能提升解題的準確性。最關鍵的一點是能減少失分率,在檢查環節中能根據草稿有步驟的進行,節省了大量的時間。
其次,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解題技巧,應用題的解題技巧是非常豐富的,所以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教給他們合適的解題技巧,這是尤為關鍵的。但是有一種應用題解題技巧是普遍適用的,即轉變方式解題技巧,尤其適應于路程相關的應用題,可以巧用轉變方式來解答相關題目。當學生閱讀完應用題之后,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畫圖的方式來進行分析,當然這也是轉化思維的有效方式。能將原本抽象的應用題瞬間具體化,能提升學生對應用題的理解能力,還能減少學生的錯誤率,可以說具有一箭雙雕之效。鑒于此,小學高年級的數學老師要善于針對不同應用題題型教給學生不同的解題技巧,并要不斷研究創新的解題技巧,真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三、積極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想要不斷提升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興趣,必然離不開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當然也是最大的動力,老師教學時要善于采取互動式教學方式,逐漸培養學生從數學角度看待問題的習慣。就以高年級數學中常出現的“相遇問題”為例子,便可以在課堂中設置模擬情景,讓班上兩個學生從兩個方向進行相向行走,通過這樣的模擬情景演示之后,能使學生更透徹的理解應用題的意思,讓學生明確關鍵詞的意思,如相遇、相距、相向等等。唯有學生能夠自主性的參與到應用題的學習及研究過程中時,才能夠不斷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使學生輕松的解答相關應用題。
四、引導學生養成總結規律的習慣
應用題解答完成時,并不代表學習就結束了,而是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回顧,總結解題經驗及規律,這樣在今后遇到相關的應用題時才能不費吹灰之力的解答出來。當然這也需要在解答完應用題之后老師進行概括性的分析。比如在學習“長方形的體積”的關系式時,可以給予學生自由理解的空間,然后利用畫圖這一直觀的方式,在長方體中標注好長寬高,展示多種形狀的長方體,進行比較。最后鼓勵學生總結規律,記憶住長x寬x高=長方體的體積。當總結規律完畢后老師需要設計精簡的幾道應用題,幫助學生進行進一步的鞏固,相信通過這樣的引導之后,學生不僅會具有較強的總結規律能力,還會不斷提升自身的分析問題能力。
小學高年級正是學習應用題的最佳時期,此時期老師要不斷研究應用題教學的基本途徑,從多角度著手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應用題分析、解答習慣,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促使學生獲得全面性的發展。
(作者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黃羊鎮新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