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乙
“多少臉孔
茫然隨波逐流
他們在追尋什么…….”
車上收音機上播放著童安格的這首《把根留住》我下車后,從后備箱中取出剛剛買來的米桶,從桶上飄落一塊固定桶蓋的塑料膜。望著腳底下這塊不被人注意的塑料膜,內心不由地彷徨起來:“拾起來?不拾?”環顧四周,并無一人。
念起念落間,千萬個思緒一閃而過。來自內心深處的“根”涌起一念:頭頂三尺有神靈,人在做,天在看。不由自主地彎下了腰,將那“孤零零”的塑料紙捏在了手中,拿回了家,放到了垃圾桶中。回想這塊塑料紙的“落、拾、放”的歷程,內心突然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心靈變得異常清靜,仿佛受到神靈的洗禮,又好像做了一件經天緯地的“大事業”!人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此時我突然有這樣的思考:一紙不拾,何以純凈人的靈魂?何以稱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何以做到孔子所言:慎始,善終。
從事教育近30年,懷揣著“讓每個孩子享受一份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夢想,始終將“成才先成人”作為育人第一要務。每每將“真、善、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七棵優秀的種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細心地澆灌培育,讓其扎“根”,扎德行優秀之“根”。
扎“根”,就是修身。
做為學校的“一把手”,我曾經迷惘過:如何做校長?做校長之前,曾經幻想校長的位置一定是“舒舒服服、吃香喝辣、坐享其成”,或者是“發號施令、看報喝茶、無所事事”。當上了校長之后,突然感覺干了12年的業務副校長是多么的幸福!無憂無慮,干自己喜歡的教學研究,心無旁騖,只需大刀闊斧地向前,因為上面有校長“罩著”。突然一天成為學校的掌門人,一切變了!大到學校的發展規劃、人事財物、教學質量、基本建設,小到全體師生的“吃喝拉撒”,再到干部隊伍、教師隊伍、學生隊伍和家長隊伍的建設,上至辦學理念,下到校風學風的落實,要建設平安校園、智慧校園、文明校園。我的天,失眠了!整整一年,沒睡過安穩覺,摸著石頭過河,探索著“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校長?”“如何將崮山中學這片教育的天更藍山更綠?”大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感慨。
我不斷地尋找著“根”,一份植根于內心的修養,一份人人能遵守的教育信念。
這期間,老祖宗的優秀文化給了我智慧的啟迪。《易經·系辭上傳》言“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告訴我們,事物的本質是由正反兩方面構成的,有天必有地,天道剛健,地道柔順,教育也不例外。更受“心學”大師王陽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理論影響,逐漸在崮中教育的發展中提出了“禮和文化正心,創新智慧正行”發展理念。又受臺灣易學大師曾仕強教授的啟發,在崮山中學提出了“人人憑良心,時時立公心,自己先立行,絕不報怨懟”的教育信念。
這份教育信念是這樣來解讀的:即凡事都要從“良心”出發。歷代的圣賢和偉人,也盡是依此行事,在平凡中展現才華,于常規處知行合一。在人人憑良心、時時立公心的基礎上,“自己先力行”,轉化成具體的行為,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無論順逆,絕不報怨,以我們的禮和文化和創新實踐,推己然后及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堅定前行的步伐!
“自己先力行”的前提是要有植根于內心的修養,一種不加提醒的自覺,有約束力為前提的自由和擁有為他人著想的善良!歸納為一個字:根。如同優秀文化的基因,傳承在每個中華民族子孫的身中,這個“根”就是于無人處尚能謹小慎微。
一片飄落的塑料紙,在拾與不拾之間的徘徊,考究的是“善”與“不善”的抉擇,考究的是“自覺”與“不自覺”的決斗,考究的是靈魂的“純凈”與“不純”的對壘。正所謂:一念地獄,一念天堂,只在一霎那。
我愿這一生能把“根”守住,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守住一塊內心的凈土,并能以教師的身份讓更多的人把“根”守住。
(作者單位: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新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