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之珂
有觀點將1940年至珍珠港事變發生前日美之間的談判被人稱之為“遠東慕尼黑陰謀”,本文作者從當時美日政策、美國對華政策等背景研究分析,認為對該觀點要深層理解。
在歷史中存疑,在現實中反思。隨著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畫卷徐徐展開的學習中,我們發現有些史學家把1940年開始醞釀并延續到珍珠港事變的日美談判,說成是美國總統羅斯福玩弄的“遠東慕尼黑陰謀”,在我國歷史界傳統的觀點都認為這與歐洲臭名昭著“慕尼黑陰謀”相似。但是我認為這個史學觀點值得商榷,我和同學們遍查歷史資料,經過多次討論,認為這種看法是表面的,我的理由是:
一、這是美對日政策中的一步妙棋:以退為進。
首先,從國際形勢看。 1940年6月,法國的迅速敗降,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徳日意正式結成法西斯侵略集團,國際形勢進一步嚴峻。美國面臨來自納粹德國和日本的兩洋威脅,羅斯福總統意識到,如果英國再被擊垮,下一步就將輪到美國了。于是美國國會確立了“先歐后亞”的戰略方針,在大西洋對德國的侵略擴張采取攻勢,在太平洋對日本則采取守勢。不過,這一“守”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是因為日本軍國主義在法國敗降后稱霸亞洲的野心急劇膨脹,日本提出的“大東亞共榮圈”妄圖把美國排擠出亞洲和太平洋地區,這是美國所不能容忍的。這一局勢使美國的孤立主義情緒發生了變化。在1940年6月的兩次民意測驗中,73%的人贊成美國應給英國更多的物質援助,65%的人認為美國將在戰爭結束前參戰。如果說美國前期是以純經濟與外交角度為出發點,那么后期則更多地從軍事戰略角度采取措施,這些措施也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以及日本侵略的加劇而逐漸轉向強硬,甚至對立。
再看美國國內,在政治上,為克服傳統的孤立主義的影響,羅斯福發表了著名的“防疫演說”,在政治上延攬了兩個著名的共和黨人史汀生和諾克斯入閣,分別擔任重要的陸軍部長和海軍部長職位(那時還沒有國防部)。這兩個人向來以主張對日持強硬立場著稱。所謂強硬,也不是硬到主張馬上動干戈,而是主張對日本施以更大的經濟壓力,更積極的軍事準備,更多一點地援華,以顯示美國堅不退出日本想要獨占的那一部分太平洋。羅斯福的這一決定,加強了他的內閣中“強硬派”的力量,顯示了他的深謀遠慮。
在軍事上,對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美國反應強烈。1940年6月底,美國聯邦委員會宣布將子午線以東的英法領地歸入門羅主義的范圍。同時,羅斯福采取了一次令人注目的“威懾行動”,下令集結在夏威夷進行訓練的太平洋艦隊不再按慣例返回美國西海岸而繼續留住夏威夷,以便對日本的“南進”有所“威懾”。
從實際效果看。外交上為避免兩線作戰,美國制造了“遠東慕尼黑”,以換取日本的同情,遭到英國的責問,也遭到中國共產黨的抵制,“遠東慕尼黑陰謀”沒有成功。而日本看準美國避免立即攤牌的態度,采取了咄咄逼人的軍事行動。在日本軍隊1941年7月23日進駐印度支那南部之后,美國的態度明顯轉硬。1941年11月25日白宮的一次“戰時內閣”會議,史汀生日記寫道:“總統提出我們可能在下星期一(十二月一日)遭到攻擊,因為日本人專以不加警告就攻擊而臭名昭著。問題在于我們怎么辦,問題是我們應該怎樣調動他們到對我們不致過于危險的陣地去放第一槍。這是一個十分困難的問題?!逼湟庵黠@已躍然紙上。可見羅斯福考慮的不是和平,而是戰爭的前景,以便爭取外交主動和為作戰爭取更多的準備時間。而決不是像英法等歐洲國家因懼怕法西斯德國,避戰自保,無原則地一退再退。
二、這是美對華政策中的一步伏筆:暗渡陳倉。
美對華政策上是兩重性的,既想犧牲中國這一局部利益,制造“遠東慕尼黑陰謀”,又不愿中國完全淪在日本軍國主義鐵蹄之下導致自己在遠東的困境,不時給國民黨政府一些援助,以阻止日軍侵略步伐。因為即使從軍事角度看,中國是亞洲第一大國,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美國也不愿出賣中國給日本,絕不會傻到放棄中國而使自己爭霸世界處于被動的地步。美國決策集團一再強調:“維持中國的抗日具有美國國防的第一線的作用,中國理所當然地處于太平洋防務的中心。”羅斯福也曾對他的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氣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并且可以一直沖出中東……”另外,法國淪陷后,美國開始擺脫近視的經濟觀點,著重從軍事戰略角度來處理對華政策,在外交、經濟、軍事上都給中國一定的支持與援助。1941年11月赫爾提出《美國協定基本綱要》,嚴詞要求日本政府“從中國以及從印度支那撤出一切陸海空軍和警察力量”,“把一切恢復到“九一八”事變以前的狀態”。并且要求美日雙方“除了承認重慶為臨時首都的中華民國政府外不支持(包括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任何其他政府。”實際是要求日本不支持偽滿和汪偽政權,并以此為談判前提。所以日本認為這是美對日的“最后通牒”。出于戰爭的需要,美國也加強了對中國的援助,陸續給中國一些貸款和飛機等武器。1941年夏,以克萊格特少將為首的美國空軍使團到達中國,進一步研究在中國建立空軍基地和幫助中國訓練空軍預備隊并參加中國空軍。1941年8月初又在中國空軍中設立了陳納徳少將為指揮的“P--40”飛機小組等。這表明一個動向,美國在太平洋戰爭時,援華制日的傾向大于勾結日本犧牲中國的傾向。這“暗渡陳倉”的策略,目的是以中國力量牽制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步伐,以彌補美國的“先歐后亞”的戰略導致在太平洋地區力量的不足。
概上所述,我們應正確理解“遠東慕尼黑陰謀”。事實上,美國開始時是想犧牲中國部分利益,以求得日美矛盾的緩和,實行“先歐后亞”的戰略決策。因此在對華政策中確有“遠東慕尼黑陰謀”之嫌,這一點無可否認。但如果把它與歐洲英法對徳的“慕尼黑陰謀”相提并論,這實在是過于簡單,把問題表面化了。美國號稱世界第一強國,目的是爭取世界霸權,其有所為是路人皆知的,決不可同英法為自保而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相比擬。英法的屈辱與美國的以退為進的策略本質上是兩碼事,盡管它們表面相同。實質上是美國采取緩兵之計,目的是想犧牲局部利益以阻止日本侵略步伐,爭取更多時間準備戰爭,以便在整個戰略上取得主動,爭取最后決戰的勝利。這是處于守勢的一方通過局部讓步來維護其根本利益的外交戰略。
總之,英法等歐洲國家是茍且偷生,而美國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也。
指導老師:尹海勝
(作者單位:臺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