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鳴
對大多數企業來說,A股市場有“致命”的吸引力,甚至是“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但也有少數企業是異數,比如曾經被稱為“永不上市的老四家”,包括“順豐華為老干媽,還有一個娃哈哈”。2017年,這個“不上市聯盟”被打破,順豐率先借殼鼎泰新材實現上市,市值一度突破2100億;此后,也傳出娃哈哈有意向資本市場靠攏的消息。而就在近期,深交所到貴州省調研,老干媽被列為“上市培育企業”;但老干媽方面則沒有松口,聲稱“沒有準備上市”。話雖如此,但以往也有多家公司從宣稱不上市到主動尋求上市,未來老干媽也不排除在適當的時機和股市結緣的可能。讓老干媽來打破“上市圈錢論”,正是衡量A股市場規范發展的重要指標。
老干媽為人熟知的,除了其產品暢銷之外,更有其創始人陶華碧知名的“四不原則”:不偷稅、不欠錢、不貸款、不上市。其中的第四條“不上市”,陶華碧曾提出“上市圈錢論”,認為“上市是欺騙人家的錢”。將企業上市融資的經濟行為打上道德的烙印,雖然有些絕對化,但也在側面說明陶華碧對A股并非毫無了解。這一“上市圈錢論”不僅對那些只思融資和套現,不思真正回報投資者的上市公司是一記悶棍,也提醒監管層在推動市場管理時,需要更注重融資和回報之間的平衡。
當然,“上市圈錢論”并非什么特別的高見,只要不違反現有法規,融資和套現都是合法行為,但老干媽的可貴之處在于其抵制巨大經濟利益的誘惑。老干媽完全可以盡快上市、悶聲圈錢,但能面對誘惑而不主動追求,老干媽既是異數,也可稱得上一股清流。
老干媽不主動尋求上市,更重要的在于其“不差錢”。曾經有券商在2016年對老干媽調研時發現,同行業幾家龍頭企業應付賬款周轉期均在30天以上,但老干媽的應付賬款竟然是零,老干媽在現金流方面的實力可見一斑。不僅如此,老干媽的股權結構簡單,持股全部掌握在創始人家族手上,不存在一些科技企業因為引入風投而存在上市供其套現退出的壓力。此外,老干媽的品牌揚名中外,也無需通過上市再獲得免費的宣傳機會,反而是改制上市成本不少,包括給IPO承銷商等許多費用,甚至還有分紅給股東的壓力。對于“不差錢”的老干媽來說,目前上市的客觀誘因也不太充足。
從公開表態來看,老干媽對上市一事依然不感冒,但翻看深交所調研的新聞,其身份卻是“上市培育企業”。顯然,貴州當地政府對老干媽上市的熱情遠比企業本身來得高。而深交所也對老干媽等企業伸出橄欖枝,歡迎其上市,說明深交所對于爭取優質上市資源的熱切期盼。從這個角度看,深交所展現了做好優質企業上市服務的態度,并不僅僅局限在所謂的科技企業、創新企業,無疑值得點贊。從整個A股市場來說,也需要引入老干媽這樣商業模式成熟、盈利穩定、現金流充沛的企業來提升上市公司整體質量,給投資者更多的回報。
而對于投資者來說,老干媽不上市的話固然不會對市場形成圈錢的壓力,但老干媽只是創始人家族企業,廣大社會公眾無法通過購買其股票分享巨大的市場利益。和老干媽同屬食品行業的涪陵榨菜,2010年上市以來給投資者創造了巨大的回報,如果從上市開盤價算起,截至目前后復權漲幅超過3.5倍。如果老干媽以合理的價格早點上市,投資者從中獲得的回報也不會少,而這將構成股市融資、投資共進的最好示范。
在經過近年來的不斷整治、監管,A股上市公司在回報股東方面有所進步,“鐵公雞”現象明顯減少,而IPO嚴審和“減持新規”等措施,也讓上市公司融資、套現約束在一個相對合理的范圍。而從另一方面,老干媽雖然現在“不差錢”,但畢竟市場形勢風云變幻,通過上市來多一條融資的渠道,也是未雨綢繆的長遠規劃。因此,老干媽未來在合適的時機上市,并非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對于監管部門來說,還必須給“不缺錢”的老干媽更多上市的理由,甚至借此來打破“上市圈錢論”。如果老干媽上市之后能持續給股東現金回報,到最后分紅金額超過從股市融資的數量,那么明顯就不是圈錢而是回報。對于上市后股權稀釋的問題,也完全可以借此引入“同股不同權”的制度。讓老干媽放下“上市圈錢論”的觀點成功上市,并以此樹立回報股東的典范,其對社會的貢獻,將比美味的調味品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