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永超
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23日,當前A股整體的市場質押市值規模4.3萬億,相較于5月份的6.3萬億高峰值有所縮水,但這并不意味著股權質押風險危機已經解除。當前大股東疑似觸及平倉市值或高達1.07萬億。
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止2018年10月23日, 市場整體質押股數6427.95億股, 市場質押股數占總股本10.01%, 市場質押市值為42987.04億元。
《紅周刊》記者以時間節點區分統計2014年~2018年10月23日數據(見圖1),對比可以發現最近5年,A股上市公司參與股權質押的家數增長77.6%,相對而言,質押股數增長不大,為40.6%。從單年度股權質押參考市值來看,雖然5年間漲幅僅為10%,但2018年(截至10月23日)1.98萬億的股權質押市值相較于2017年度的3.89萬億縮水96%,而這近2萬億市值的“消失”,顯然并非僅用市場環境調整就能解釋。
而從平均股權質押比例來看,最近5年,A股整體有所提升,截至23日,A股上市公司平均質押比例為17.6%。其中,民營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集中度提升明顯,國營上市公司平均質押比例5年間僅增長1.51%。(見圖2)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高比例質押5年來增長明顯。《紅周刊》記者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0月23日,上市公司大股東股權質押比例70%以上的上市公司有858家,相較于2014年初的261家,增長2.29倍。這一定程度上說明大股東通過股權質押途徑的融資需求更為激進。
股權質押對于當前的A股市場,猶如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股權質押“爆倉”風險時刻高懸。WIND數據顯示,截至23日,大股東未平倉總市值2.97萬億;大股東疑似觸及平倉市值1.07萬億。
《紅周刊》記者對上述數據進行了進一步分析,倘若以主板股票40%、中小創30%為質押率統一估值,且以平倉線140%、警戒線160%為標準計算,最近一個統計年度(2017年10月24-2018年10月23),低于平倉線的上市公司約557家,涉及1807筆股權質押,股權質押規模2689.11億,主要集中在機械設備、信息技術、交通運輸、醫藥生物、金屬有色、建筑材料、化工等領域。低于股權質押預警線的上市公司約829家,共涉及3011筆股權質押,股權質押規模達4182.38億。
面對股權質押風險,部分上市公司選擇通過“補充質押”來“自救”,但據《紅周刊》記者統計,最近一個月371家上市公司發布了補充質押公告,共涉及1392筆質押業務。通過跟蹤這些涉及補充質押的上市公司股價表現,可以得出結論:補充質押加重了股價下行的壓力。近一個月,補充質押的300余家上市公司股價整體調整幅度偏大,加權平均下跌幅度高達20%,而同期主要市場指數下跌幅度則在5%至9%,質押問題股遠遠領跌于市場。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前總體股權質押當中,質押人主要以券商與銀行為主(見圖3),股價下挫也將給質權人帶來一定的風險。從質押人的角度來看,合理調節質押規模、擇優質押或將一定程度緩解市場整體質押風險的加重。
(備注:Wind根據中登公司發布數據統計,質押數量包括場內質押和場外質押,深市不包括場內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成功申報違約處置后對應交易的證券質押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