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一個雪球
2018年,中國又再次面對發展的十字路口,挑戰除了改革開放40年后內部改革的自我需要外,還有美國的首次公開全面的對華壓制。我們需要在哪些方面發力突圍?答案是,減稅和開放。
此前的多種利好政策,讓我們看到了政府減稅的誠意和決心,接下來的四中全會可能還會有增值稅和所得稅方面的重大利好即將出臺。
通過減稅來增加可支配收入之后,消費是最確定的投資方向。減稅減費等措施對龍頭合規企業的好處也更大,各個行業里的龍頭優質企業必將承擔起與跨國巨頭直接競爭的重任,同時也將在這個良性競爭的過程中壯大自己,選擇投資這些優質龍頭公司是我們最好的選擇,同時也會是外資重點投資的對象。
今年以來,受到中美貿易戰的沖擊和影響,不論是資本市場還是宏觀經濟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人們的情緒也從此前的亢奮狀態迅速滑落,甚至開始陷入另一個極端。以致于對政府不斷頒布的利好政策采取不相信、不認可、不在乎的態度。
但是,新中國卻已上演了三次“童話”:建國,改革開放,WTO。每一次的變革或者革命,都不是在平靜的環境下發生的,而是在當時最為黑暗的時刻激發了中國人的拼勁和創造力才得來的。2018年,中國又再次面對發展的十字路口,這一次的挑戰除了來自改革開放40年后內部改革的自我需要外,還來自外部——世界霸主美國的首次公開全面的對華壓制,說其為新中國以來最大的挑戰或許也不為過。
那么,在這樣的時刻,中國會如何應對歷史的再次考驗?答案是:開放和減稅。
改革開放以來,對中國經濟影響最大的可能就是2000年加入WTO了,在恰當的時機擁抱全球化,讓中國的經濟及時地跟上了世界發展的潮流,也充分發揮了我們的人口紅利,使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個過程,實際上完成了一次世界范圍的財富和資源的分配,中國顯然是這個過程中最大的受益者,當然歐美等發達國家也是受益者,但歸根結底還是我們受益更多。
但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且依舊以一個較快的速度增長,增長方式在保有中低端制造業的同時,還要往中高端升級的過程中,對世界經濟的擠壓效果就將逐步體現出來。也就是我們最為引以自豪的“全產業鏈”經濟,在其他國家看來,其實是想搶所有人飯碗的思路,不僅要低端的,還要高端的,引來別人的猜忌和排斥也就是一個必然了。
而從國內自身的情況來看,這樣的發展道路也并非是最好的選擇,大量中低端產業其實是在犧牲環境、高額補貼、出口退稅等低效率方式的支持下才得以保存。
此外,雖然我們在經濟高速發展40年之后,積累了足夠大體量的財富,已經是美國第一大債權國,但是在內部分配上卻仍然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原本稅收就是進行財富二次分配的工具,但是此前的稅收體制,一方面稅負較高,另一方面公平性也不夠,導致財富向少數人集中,基尼系數不斷提高,人民的滿意度和獲得感都比較低。
在過去的大部分時間里,我們的舉國體制在基建等領域具備一定的優勢,也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但隨著基建的逐步完成,再次大搞基建的邊際效應遞減,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逐步降低,因此目前階段“補短板”成為基建的主要思想也就順理成章了。那么,當政府的資源配置效率已經降低的情況下,將財富的支配權力交還給企業和個人就是一個非常理性的選擇,因為后者在目前階段的資源配置效率要大大高于政府。而由于我們長期的稅收體系改革滯后,所以在本輪由美國推動的“競爭性減稅”環境下,我甚至認為中國的減稅效果要好于美國,可以說是世界范圍最好的。
同時,繼續擴大開放,則是倒逼我們改革的最好途徑。在習慣了“摸著石頭過河”幾十年之后,到了改革深水區,繼續推進的動力和膽量都成了問題,而加大開放力度,讓外部壓力觸發內部改革,或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看到,但凡是此前開放做的徹底的行業,企業競爭力反而是最強的,而開放程度越低的行業,包括一些國企壟斷的行業,它們的效率卻比較低,同時我們也會發現開放并沒有把中國企業給消滅掉,只是讓真正的優秀企業脫穎而出,落后的企業逐漸淘汰。我們如果能借著此次中美貿易戰的契機,下定決心擴大開放,讓國內的企業到汪洋大海里去游一游,一定能產生更多像華為這樣的中國優秀企業來,因為現在的中國要遠比2000年剛加入WTO時強,那個時候都不怕,現在更不必怕!
減稅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增加企業和個人的可支配收入,進而帶動生產和消費的擴張和支出增長。以前我們為了刺激經濟和消費,搞的最多的是補貼,其實這個效率是相對較低的,除了短時間容易形成某個行業的泡沫外,產生大量騙補情況外,也容易產生資源的極大浪費,還讓即將被淘汰的落后企業起死回生,延緩了行業的新陳代謝。而減稅則將資源的分配權交給了企業和個人,讓最清楚行業發展規律的公司自行決定資源的投放方向,讓個人把收入分配到對他們自己最有用和滿足感最高的領域,資源和財富的分配效率將大大提高,同時形成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
而開放,除了增加企業的競爭壓力,促進生態鏈優勝劣汰之外,也對消費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因為人們的選擇余地更大,選擇成本更低。進口商品對國人的吸引力向來都比較高,但是由于關稅較高,以及合資股權比例受限等問題的約束,使得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大量的海淘代購的存在正是這種情況的反映。
通過開放,一方面大幅度降低關稅水平,使得進口商品(包括藥品)可以以更便宜的價格進入中國市場,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海外企業來中國直接投資建廠或成立公司,直接對接國內的需求。無論從哪個方面,都對我們擴大內需、產業升級和增加就業都有很大的益處,擴大開放,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引入活水盤活國內消費市場。中國在不久的將來,就要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也只有成為世界最主要的消費市場才有足夠的籌碼來和歐美等發達國家討價還價,因為誰也不能失去這個市場,中國也將從世界制造大國向制造和消費并重的大國轉變。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2018年的狂風暴雨雖然讓我們過的非常難受,但正所謂不破不立,正是這樣的惡劣環境和巨大壓力,才能真正釋放中國的改革動力。
此前的多種利好政策,特別是近期個稅改革措施的出臺,包括專項附加扣除意見稿的出臺,讓人看到了政府減稅的誠意和決心,接下來的四中全會可能還會有增值稅和所得稅方面的重大利好即將出臺,屆時,中國版的減稅計劃就將隆重登臺。中美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在“競爭性減稅”方向上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減的越早、減的越徹底,對世界資本和資源的吸引效果就越好,對國內需求的拉動效果也就越好。
接下來,可以重點關注兩個領域的變化:一個是消費領域,通過減稅來增加可支配收入之后,消費是最確定的投資方向,其中以可選消費為代表的消費升級領域將孕育不錯的投資機會,也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A股市場的投資主線;另一個是直接投資,我們看到2018年全球的外商直接投資的數據是顯著下降的,主要就是美國的減稅吸引了大量資本回流美國本土,但是我們也應看到中國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仍然很高,如果在中國大規模減稅措施出臺后,這個效應會更明顯,實際上很多跨國公司都已經在中國新設公司,只是資本還在觀望中美貿易戰的走向,而減稅會堅定他們落地的信心。
此外,加上減稅減費等措施對龍頭合規企業的好處也更大,因為他們在納稅和繳納社保等方面都是非常正規的,稅率和比例的下調會直接帶來收益的提高,而像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政策也對堅持創新研發的企業有利。因此,各個行業里的龍頭優質企業必將承擔起與跨國巨頭直接競爭的重任,同時也將在這個良性競爭的過程中壯大自己,選擇投資這些優質龍頭公司是我們最好的選擇,同時也會是外資重點投資的對象。
至于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本質上是兩大經濟體對全球領導權的爭奪,因此必將是一個深度、全面、持久的問題,所以短期內完全解決的可能非常小,更可能像當年的日美之間的貿易戰一樣,橫跨整個八九十年代。而就像劉鶴副總理所說的,中國目前應對貿易戰最好的策略就是用國內的改革確定性來對沖外部的不確定性,只有把自身的問題先解決好,才有解決外部問題的能力和空間,中美之間最好的結局就是斗而不破,合理管控分歧,在競爭中保持對話合作。
根據IMF的預測,中國將在2030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在這個歷史性的跨越過程中,注定不會是一帆風順,我們必須堅持走改革開放的道路,讓體制的先進性與自身的經濟地位匹配,否則即使坐上了第一的位置,也將是如坐針氈。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國家在面對這么關鍵的歷史挑戰時,體現了很好的自我調整和糾錯能力,雖然經歷了一些波折,但總的方向還是非常正確,減稅和開放的選擇是歷史的選擇。作為這一偉大時期的見證者,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中華民族的韌性和智慧,用更多的包容來融入世界,這樣的未來我們一定可以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