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坤
【摘要】目的:探究普洱市學生猩紅熱流行特征,為該疾病的預防與控制提供參考。方法:采用規范調查表對2016年3月普洱市某中學39例猩紅熱患者病史資料進行回歸分析,對所有患者進行流行病學個案分析與調查,并對其首發病例、傳播形式及分布流行特征進行評價。結果:猩紅熱暴發疫情持續9d,于第5d達到發病高峰期,該校683名在校學生1周內共有39例發病,占5.71%,其中男生26例,占7.14%,女生13例,占4.08%,不同性別發生率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住校生發病率為26.12%(35/39),走讀生發病率為0.73%(4/39),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猩紅熱流行病傳染快、疫情嚴重,要加強健康教育,對疫情給予及時、有效地控制,切斷疫情傳播途徑,實現對猩紅熱的控制。
【關鍵詞】普洱市學生;猩紅熱;流行特征
作為一種急性傳染性疾病,猩紅熱主要是由于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患者多表現為咽峽炎、發熱以及充血性皮疹等中毒性表現,若治療不及時或控制不當,將會引起腎小球腎炎、心肌炎等,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其作為我國乙類傳染病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此次研究以普洱市某中學為例,探究了猩紅熱流行特征,對研究結果予以總結與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6年3月普洱市某中學發生了一起以皮疹、發熱等為主要癥狀的傳染病暴發疫情,學校向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了疫情,接到了疫情報告后,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立即組織專業人員到學校疫情暴發現場,對其流行病學特點進行調查,并對疫區做出相應的處理。全面調查了學生的病史資料,并做好相應的記錄。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及生命體征監測,并分析流行病學特點,判斷此次疫情為猩紅熱暴發流行。學校共有學生683名,教職工62名,39例猩紅熱患者均為在校學生。
1.2方法
市疾病控制中心到學校進行現場調查,并到醫院對學生的病史、癥狀進行詢問。為每位患者及患者密切接觸人員發放專門個案調查表,組織填寫,與此同時對學校周圍環境進行檢查,并調查了校內衛生狀況,尤其是餐廳衛生狀況。嚴格按照猩紅熱診斷及處理標準對此次疫情進行處理。
1.3統計學方法
數據統計分析選擇的是SPSS 21.0系統統計學軟件,采用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X2卡方值檢驗;采用(x±s)表示計量資料,檢驗用t,將P作為界定值,以P<0.05判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情況
該普洱市中學是一所全日制中學,位于人口密集區,學校共有學生683名,教職工62名,其中男生364名,女生319名,有134名學生住校,走讀學生549名。學校住宿條件一般,較為擁擠,通風條件差。39名患者中35例(89.7%)表現為發熱,最高體溫達到39.5℃,均有皮疹癥狀(100%),咽痛18例(46.2%)。
2.2疫情流行特征
2.2.1時間分布情況 首發病例為16歲女孩,其于2016年3月17日回鄉下老家,次日返校,于22日開始出現皮疹、發熱,班級陸續出現此類病例,并延伸到其他班級,截至疾病發生第5d達到最高峰,共有39名學生存在上述癥狀,9d后無新病例增加,發病率為5.71%。
2.2.2人群分布 發病39名學生均為在校學生,年齡為15~17歲,平均年齡為(16.4±1.4)歲,其中男生26例,占7.14%,女生13例,占4.08%,不同性別發生率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t=4.282,P<0.05);住校生發病率為26.12%(35/39),走讀生發病率為0.73%(4/39),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t=9.372,P<0.05)。
3討論
臨床研究報道,猩紅熱多發于冬春季節,其與疾病病原菌生物特性及傳播途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中小學生及托幼兒童為猩紅熱的多發人群,這很大程度上基于學生自身免疫不健全、防病意識差。在集體環境中,學生之間頻繁接觸也增加了猩紅熱交叉感染率。近年來,云南普洱市猩紅熱發病水平呈不斷上升趨勢,尤其今年上半年,本市猩紅熱發病上升趨勢更為明顯。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雖然目前已進入猩紅熱相對低發季節,但猩紅熱發病仍不可避免,市民若發現有發熱、咽峽炎、全身彌漫性鮮紅色皮疹等猩紅熱疑似癥狀應及時就醫;疾病流行期間,應避免到擁擠的公共場所,尤其是兒童。想要預防細菌性食源性疾病的發生,應當對加工海產品的器具嚴格清洗、消毒。海產品一定要燒熟煮透,加工過程中生熟用具要分開。烹調和調制海產品拼盤時可加適量食醋。食品燒熟至食用的放置時間不要超過4個小時。此次研究中男生發病率顯著高于女生(P<0.05),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女生衛生習慣優于男生。疫情主要集中在2個班級,多為一個宿舍,生活在同一環境下感染猩紅熱的幾率要高于其他人群。另外,住校生發生猩紅熱達到26.12%,顯著高于走讀生的0.73%,提示猩紅熱暴發主要場所為學校宿舍。擁擠的環境及通風狀況不佳條件更容易誘發猩紅熱的發生,加快疫情傳播速度。當發生猩紅熱疫情要立即向疾病防控中心報告,采取積極的控制措施,從感染源抑制猩紅熱的進一步擴展,對于已發生猩紅熱學生要做好隔離。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疾病知識教育,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及衛生習慣,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與宿舍環境,增強防病能力,避免疫情暴發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