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明
華亞智能報告期內不僅存在采銷、成本數據不清問題,且營業收入也有虛增的嫌疑。
蘇州華亞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亞智能”)于近日公告了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擬首次公開發行不超過2000萬股新股,募資投入到“精密金屬結構件擴建項目”和“精密金屬制造服務智能化研發中心項目”。
作為一家主要從事應用于半導體設備、新能源、軌道交通、醫療器械等領域的精密金屬構件制造的企業,因對大客戶的依賴,華亞智能營業收入在報告期(2015年至2017年)內受大客戶訂單變化影響明顯,相關財務數據勾稽上的不匹配,讓人對其營收數據的真實性產生懷疑。
招股書披露,華亞智能在報告期向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金額占比達到71.81%、62.08%和66.43%,這導致公司營收對大客戶存在重大依賴現象,對華亞智能經營帶來很大風險,若某一大客戶突然出現變化,則很可能會導致公司營收數據明顯波動。
事實上,華亞智能的營收確實受到了大客戶的影響。其2017年軌道交通領域銷售收入較2016年減少2572.84萬元,降幅為33.48%,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下降15.44%,在公布的銷售下降兩個原因中,首先是2017年國內高鐵座椅供應商增加,其次則是大客戶上海坦達的市場份額及銷售規模有所下降,向公司采購高鐵座椅結構件減少。
當然,大客戶依賴問題并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公司經營中出現的采銷和成本問題才是值得重點關注的。
2017年,華亞智能向前五名供應商采購了4250.25萬元,占生產總額的27.29%(見表1),由此推算出,這一年的生產采購總額為15574.39萬元,考慮到17%稅率影響,含稅生產采購總額達到了18222.03萬元。從財務勾稽角度分析,這需要有相應規模的現金流量及新增應付款項與之匹配。
現金流量表中,公司2017年“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10547.56萬元,考慮到2017年年末預付款項還新增了114.29萬元,需要在現金流量中扣除,由此可知真實用于采購的現金為10433.27萬元。以之與含稅采購對比,有7788.76萬元未付現的采購需要形成經營性負債,即理論上資產負債表中的應付賬款(報告期內沒有應付票據)應該會有7788.76萬元的新增。
可事實上,華亞智能2017年年末的應付賬款為5223.63萬元,其中包含396.80萬元的應付資產購置款,將這部分購置款剔除之后,由生產采購而形成的應付賬款為4826.83萬元,相較上一年年末相同項目所形成的3220.68萬元應付賬款,這一年為生產采購而承擔的經營性負債只新增了1606.15萬元。很顯然,這一數值是遠遠小于理論值的,相差了6182.61萬元。就算考慮到截至這年年末已背書或貼現且在資產負債表日尚未到期的票據金額3594.79萬元影響,仍有2597.83萬元含稅采購不知是用什么來支付的。
不僅如此,2016年的含稅采購數據同樣存在財務勾稽關系無法匹配的問題。根據公司向前五名供應商的采購金額及其占比,可推算出2016年的含稅生產采購總額為12357.68萬元。同年,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8496.32萬元,在沖抵32.94萬元新增的預付款項之后,和應付賬款(剔除資產購置款)新增的334.80萬元綜合核算,合計金額為8798.18萬元。以之與含稅采購總額對比,兩者之間相差了3559.5萬元。
華亞智能連續兩年的含稅生產采購總額都得不到現金流量和應付賬款等數據的支持,那么,這“多出來”的采購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從生產采購往后推,分析華亞智能招股書披露的材料成本相關數據,《紅周刊》記者發現,推導出的結果與生產采購以及存貨也是不相符的。
招股書顯示,2017年主營業務成本之中包含了11427.70萬元的直接材料(見表2)。一般情況下,直接材料主要來源于采購的原材料。2017年,華亞智能向前五名供應商采購了4250.25萬元,占生產采購總額的27.29%,由此可合理推算出,這年用于生產的采購總額有15574.39萬元。
將生產采購總額與直接材料做比較,不難發現還有4146.69萬元的生產采購并沒有結轉到營業成本之中,這意味著,多出來的采購還在存貨之中,體現為存貨相關項目的增加。可事實上并非如此,2017年年末的存貨賬面余額5734.90萬元和上一年的余額相比,只增加了2337.69萬元,兩者之間出現了明顯的差異。
其中,存貨之中的原材料1805.44萬元和周轉材料51.67萬元合計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項目增加623.64萬元,意味著其余3523.05萬元的生產采購應該體現為在產品和產成品新增金額所含的材料成本。實際上,在產品與產成品年末余額分別是772.14萬元和3105.65萬元,合計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項目增加1714.05萬元,如果按直接材料占主營成本的比例64.46%測算,則其中所含的材料成本大概是1104.88萬元。綜合來看,生產采購總額與營業成本的直接材料的差額中,還有2418.17萬元沒有體現為存貨的增加。
同樣的分析方法,不難發現華亞智能2016年的營業成本也是不太可信的。根據2016年華亞智能向前五名供應商采購金額及其占生產采購總額的比例,可測算出這年的生產采購總額有10562.12萬元。將其和主營成本的直接材料8814.38萬元做對比,可合理測算出存貨由此而應該至少增加1747.74萬元才對。
可奇怪的是,2016年存貨賬面余額3397.21萬元和上一年余額3632.28萬元相比,不但沒增加,反而還減少了235.07萬元。其中,原材料和周轉材料合計比上一年增加59.60萬元,而在產品和產成品比上一年減少294.67萬元,若按直接材料占主營成本的比例62.07%測算,則減少額中包含了182.90萬元的材料成本。由此,生產采購總額與成本的差額之中,還有1871.04萬元并未體現在存貨之中。
綜合上述,報告期內連續兩年生產采購與成本間出現大額的差異,這意味著,招股書所披露的采購、存貨、成本等方面的數據都有可能是不真實的。
前文分析,華亞智能生產采購、成本與存貨的相關數據比較混亂,出現大額不符,在受大客戶影響而出現收入波動情況下,從財務勾稽角度看,其營業收入數據的真實性就值得懷疑了。
以2017年的營業收入進行分析,當年公司營收為29477.10萬元(見表3),其中內銷收入占比為66.73%,而內銷部分還有17%的增值稅銷項稅額,由此推算出這年的含稅營業收入為32821.01萬元。同年公司應銷售收到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23671.97萬元,剔除預收款項減少的3.2萬元影響,實際銷售收到的現金流量為23675.17萬元,以之與含稅營收對比,可發現有9145.85萬元的含稅營業收入沒有收到現金,理論上應當形成了相應金額的經營性債權。
可事實上,在資產負債表中,2017年年末的應收賬款有9648.48萬元、應收票據有400萬元,此外,這年的壞賬準備合計有569.84萬元,這三項合計金額跟上一年相同項目的金額相比,只新增了1078.23萬元。很顯然,該金額與理論債權相比,仍相差了8067.61萬元,即有8067.61萬元含稅收入并沒有獲得現金流通和應收款項新增數據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招股書并沒有具體披露應收票據的背書和貼現情況,只是提到了2017年已背書或貼現且在資產負債表日尚未到期的票據3594.79萬元,如果沖抵這部分金額的影響,則仍有4472.82萬元的含稅收入得不到相關數據的支持。
同樣方法去分析2016年營業收入數據,發現有類似問題存在。2016年23464.23萬元營收中有77.53%是內銷收入,核算內銷的增值稅之后,這一年含稅營業收入達到了26556.84萬元。
同年,“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對沖預收款項減少額之后,與銷售相關的現金流量為21289.54萬元,而新增債權,即應收賬款、應收票據及壞賬準備的合計新增金額也僅為463.20萬元,兩者合計后的21752.74萬元與含稅營業收入26556.84萬元相比,仍有4804.10萬元的含稅收入沒有獲得現金流和相應新增債權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