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A股市場的參與群體畫個像,可以簡單地分為兩類:一類是投資者,另一類是投機者,后者占據了市場的絕大部分。連隔著太平洋的芒格先生對此都看得一清二楚,并建議A股投資者少賭博多投資。
如果把芒格先生的話當作一般意義上的“規勸”,顯然是錯誤的,因為他說A股好公司的價格比美國好公司的價格要低——這是一次有“含金量”的忠告。
芒格先生給我們指出了一個機會,但這個機會絕對不能用“賭”的方式去落實,否則就是對他老人家最大的不尊重。若要把握這個機會,還是要從老先生的投資邏輯和思想入手。
查理·芒格是典型的“理性人”,他讀書、思考和交流的時間幾乎占據了他生活的全部,如此獨特的生活方式為他積累了廣博的知識,同時練就了洞穿事物本質的犀利眼光;他不相信一眼就看懂的事,他愿意在研究論證和充分理解后再選擇“相信”;他相信的事會被放在時間長河中等待開花結果,一旦“開出”錯誤的“花朵”,他會選擇認錯并絕對改正。
這樣的理性,常被分解出無數的法則和秘訣,其實除了“理性”這個詞外,用儒家的話說,芒格先生更多地是堅持做到了“正心誠意”。
“正心誠意”的前提是吸收一切補強自己的知識和文化為我所用。芒格先生的知識無界,這些知識和認識全部服務和聚焦于投資,于是人們看到了他近乎苛刻的選擇公司的眼光,還看到了他能夠與時間做朋友。
本質上,投資考驗的就是投資者的能力圈和對自己能力的忠誠,二者有其一或兩者之間不匹配,投資也難以成功。
所以,在市場面前,價值投資者應該去尋找自己眼光所及的標的,但如果心生奢望,就可能偏離了芒格先生的真意,并帶來倍數級的風險。
本刊編輯部
2018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