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琳
一直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的對外貿易情況。有跡象表明,我國的經濟增長發展軌跡與我國的對外貿易情況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具體而言,對外貿易中的進出口貿易方面對于我國的經濟推動均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因此,我國應進一步把握這一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擴大對外貿易對于我國經濟增長的積極影響,更加重視進出口貿易在我國整體貿易發展中的地位,并進一步在克服現實中對外貿易所產生的問題,正在放大對外貿易所帶給我國發展的優勢與機遇。
據資料顯示,最早研究國際貿易問題的經濟學家是英國古典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他所提出的動態生產理論就成功的建立了“剩余產品出口”模型。他認為,在勞動生產產品產生產品剩余的情況下,可以將這些產品出口,以獲得更多的經濟利潤。這一模型的建立使得人們開始對于對外貿易有了一定的概念意識,這也使得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體系有了最初的雛形。此外,亞當斯密還提出的“勞動分工”的概念,他認為正是由于勞動分工的意識形成,使得產品的勞動生產力得到了提高,從而在滿足已存在需求的情況下形成產品剩余。
然而,盡管分工的發展導致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但由于國內市場有限,因此分工的程度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限制。對外貿易在一定范圍內擴大了產品交易的范圍,因此它也被認為是市場范圍擴展的重要標志之一。隨著國際貿易學說的進一步形成與發展,經濟學家李嘉圖順勢提出了“比較優勢”的概念,認為各國的要素稟賦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各國的比較優勢不同。不同的國家應該通過確定本國真正的比較優勢來生產有關產品,并進一步形成進出口貿易。
真正將對外貿易與一國經濟增長聯系起來的英國經濟學家是羅伯特遜。他于1937年提出: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這一觀點著重說明了對外貿易對于本國經濟的促進作用。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情況
自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質的飛躍,經濟發展在增長的空間和數值上都得到的明顯的提升。據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的整體經濟發展速度由1978年的不到10%迅速翻倍,于2008年提高到了58%。這短短的40年里,我國的經濟實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對外貿易的相關數據來看,我國的出口依存度也隨著國際貿易的頻繁進行而上升至32. 5%;而進口依存度則略低于出口依存度,為25.7%。因此,本文認為在這四十年間,我國的對外貿易情況隨著經濟增長形成了較為一致的發展趨勢,即在增長方向與增長幅度上具有相當的一致性。因此,我國的經濟在產生相應波動時,連帶著我國的對外貿易情況也會相應發生一定的變化趨勢。而當我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時,對外貿易的整體發展也是積極向上的。
從空間上來看,我國的對外貿易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征:首先,從涉及貿易的國家地區分類來看,我國對美國、歐盟、日本、香港等傳統市場的進出口占我國總體國際貿易的四分之一左右,而和我國國際貿易往來增長較快的國家市場有俄羅斯、越南等國,其中我國對于越南市場的貿易增幅高達24.4%;其次,我國的出口產品的整體結構也在不斷優化。最為突出的機電類的相關產品的出口也在不斷增加,占總出口產品總數的58.8%;而作為我國外貿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方式,外資企業的整體發展水平近些年來十分良好。據數據顯示,我國的外資企業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約貢獻4.95萬億元,增長較快。而我國民營企業在進出口貿易方面共貢獻約4.52萬億元,繼續維持我國出口第一大經營主體地位。國有企業也不甘示弱,進出口數值增長約14%左右;從外貿的分布情況來看,我國正處于東部平穩增長的同時,中西部地區正在不斷追趕的局面。在2018年的1至5月份,我國的中西部地區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高達1.81萬億元,同比增長16.7%,而東部地區則為9.82萬億元,增長7.4%。
二、對外貿易的影響方面
(一)對要素供給的影響
許多學者認為對外貿易與要素供給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如果一國存在閑置的要素資源,如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以及資本等,那么就可以大幅度的擴大對外貿易的范圍,讓出口貿易形成一種外部需求來充分利用這部分的要素資源,并將其轉化為相應的新的要素供給。基于這種情況下,一國既使得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又不會影響到本國的其他經濟活動,從而實現雙贏。這種利用本國剩余資源發展對外貿易的思路能夠帶給國家較大的經濟收益,且不存在著資源利用不足與浪費的現象,因此對于我國的經濟增長是十分有益的。經濟學家劉易斯于1954年提出的二元經濟模型則是強調農業部門的重要性,由于該部門存在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而另一部門——工業部門則在其發展過程中需不斷的吸收勞動力,因此過剩的勞動力便由農業生產部門轉向工業生產部門。勞動要素也因此在一國的生產部門間形成了一定的要素流動。在通過凱恩斯的相關對外貿易乘數理論來看,若本國存在就業不足的現狀,在要素資源剩余的情況下,需要通過重視國家出口貿易來進一步增加國內需求,從而刺激經濟恢復與持續增長,并改善國內的就業現狀。
(二)對資本積累的影響
在研究對外貿易領域方面,著名經濟學家李嘉圖就在他的理論中指出對外貿易是實現當時英國走向工業化資本主義國家的重要推動因素。眾所周知,經濟增長的最大影響因素就是資本的積累程度。只要國家有錢了,相應的技術就會不斷得到發展,產業方面也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因此,資本積累對于國家整體發展的重要性是十分顯著的。在產生了這種認知后,一國為阻止土地利用率與資本利用率的下降,可以進一步引入對外貿易來完成相應的資本積累。這與古典學派以及新古典學派對于“貿易對積累和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通過利潤率的影響而發生作用的”觀點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然而,對外貿易將影響一國的資本積累并不意味著其帶來的都是積極效應。由于對外貿易十分講究貿易條件的客觀因素影響,因此,在進行對外貿易時,應努力維持國內的貿易條件的良好。否則,通過對外貿易并不能使真正達到增加利潤和積累資本的目的。
(三)對技術升級的影響
一個國家的生產力與技術的發展程度代表著經濟的發展程度。技術升級將使得包括產業結構優化、規模經濟程度在內的各項經濟指標得到全面的提升。這是由于技術升級后,生產效率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從而形成了新的生產函數,使得生產的產品從量的改變變成了質的飛躍。因此,對外貿易是否能進一步刺激技術的更新換代以及省級成為了其是否會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先決條件。
從可持續發展觀的思想來看,由于想要形成可持續發展,依靠原有的生產技術是十分有限的。從我國擁有的先天要素來看,我國的勞動力人口眾多,因此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發展是范圍最廣的。但是,這一事實并不會成為我國發展技術經濟的阻礙與借口,相反,如果我國在改進技術的過程中,應更好與本國產業發展實情相結合,這將使得我國相關企業的勞動分工更加明晰,更有利于我國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而我國的出口企業想要在世界貿易之林中站穩,則必須形成屬于自身獨特的競爭優勢。因此,我國從事相關對外貿易的企業應在與世界其他各國進行貿易交流時,應 一方面吸取其他國家的優秀技術與信息資源,從而進一步完善本國的技術與生產;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國在進行對外貿易中應在技術與設備引進方便投入大量的資金來升級本國的整體技術,充分利用干中學的原理產生產業聯動效應。
三、研究結語
綜上所述,對外貿易對于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表現在對要素供給、資本積累以及級數升級等方面,均呈現正向變動趨勢。而具體到進出口貿易方面來看,出口貿易與我國的經濟增長之間的正相關性更加明顯,這也說明了中國目前正積極促進的“出口導向”對外貿易戰略的優勢正在被不斷擴大。這一現狀并不是說明了進口貿易對我經濟發展的不重要性,相反,只要進出口貿易得到合理的配置與協調,才能真正使得我國走向新的發展階段。總而言之,我國應不斷擴大對外貿易對于我國經濟增長的積極影響,更加重視進出口貿易在我國整體貿易發展中的地位,并進一步在克服現實中對外貿易所產生的問題,正在放大對外貿易所帶給我國發展的優勢與機遇。(作者單位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