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娟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其應用范圍愈發廣泛。科學技術在不同領域的應用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而科學技術在農業經濟中的應用,同樣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助力,因此在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該重視農技推廣工作。本文以建湖縣高作鎮為例,對農技推廣在鄉鎮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介紹,希望能夠使更多的人認識到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當前我國農業經濟正處在轉型的重要時期,主要表現在糧食產量的穩定增長受到較大的限制;農業人員外出務工現象比較常見,但是收入較低,不利于提高農業人員的收入;農業發展方式比較單一,難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在這一背景下,推廣農技對于我國的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應該做好農技推廣工作,以科學技術為依托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動農業改革的完成。
一、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一)優化種植結構,發展特色農業。為了能夠推動建湖縣高作鎮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應該以市場需求為指向,不斷優化當地的種植結構,從而能夠形成特色農業,實現當地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當前高作鎮以農業園區為載體,專注于果蔬種植,并開展了蝦稻共作等項目,從而推動了當地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形成了特色農業項目,推動了當地產業經濟的發展。
(二)加快科技推廣步伐。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引入新技術,有利于提高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因此應該重視科技推廣的步伐。為了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建湖縣高作鎮以高技術含量的農業生產作為當地發展的重要目標,不斷引進新品種,從而提升當地的農產品質量,使當地的農產品能夠符合生產要求。
(三)完善的服務體系。隨著社會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其作用越大明顯,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首先,在全縣領域沒已經開始進行農技推廣站的建設,以便有更多的人能夠接受到先進的農業技術,從而提升高作鎮的農業生產水平。同時有關部分非常重視農業技術人員的培養,組織對其進行培訓,使其能夠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從而幫助農民群眾更快的掌握先進技術。重視對農業技術人員的考核,并將其考核結果與其工資掛鉤,從而激勵工作人員能夠更加投入的參與到工作中來,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技術推廣,提高農技推廣的效果。其次重視信息技術在農技推廣中的作用,通過實現農業信息化建設,借助互聯網,使農民能夠足不出戶就能了解最新的消息和技術,為農民做出正確的抉擇提供依據。
二、農技推廣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一)能夠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農產品的品種對于農業產量具有重要的影響。農技部門應該根據當地的種植歷史和土壤狀況,為農民推薦優質的種子。對于市場上出現的假種子,一經發現,就要向有關部門進行反映,對其進行處理,從而規范種子市場,為農民采購優良種子提供一個可靠的環境。同時應該加強對農民的技術指導,使其能夠在先進的理念的指導下開展農業生產活動,從而能夠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減少農業生產問題的出現,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二)發現特色農業。為了能夠推動當地的農業經濟的發展,應該重視當地的特色農業的發展。高作鎮當前已經建立了餅干產業基地,小麥在農技推廣的背景下,其種植技術不斷發展。這主要得益于以下幾點:首先在進行小麥種植的過程中,專家會對小麥的種植難題給予技術指導,減少小麥病變問題,提高小麥產量。同時在進行小麥種植的過程中,會根據小麥的常見病變,進行專業指導,使農民能夠掌握更多應對措施,從而推動當地的農業發展,促進當地的農業發展。
(三)循環農技的推廣。生態農業是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一個發展態勢。為了能夠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應該將降低資源的浪費量,使農業生產形成一個循環的產業鏈,從而能夠保持農業的平衡發展。高作鎮在進行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堅持發現循環農業,通過構建與當地經濟相切合的產業鏈,從而緩和農業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本文對循環農技中應用到的技術進行介紹:首先是秸稈還田技術。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秸稈作為農業生產的產物,對秸稈的不恰當處理會造成當地的環境污染。因此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應該對其進行還田處理,這也就要求農技推廣人員加強對秸稈還田技術的推廣。其次,重視防病蟲害技術的推廣。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病蟲害,影響當地的農作物產量。因此農技推廣人員應該重視防病蟲害生物推廣技術。生物推廣技術與農藥相比效率高、毒性低,農作物的殘留地,能夠保證農作物的質量。在進行防病蟲害生物技術推廣的過程中,應該將其與物理防治相結合,從而降低當地的農藥利用率。同時應該重視相關技術隊伍的建設,在當地進行實地調研,能夠及時發現當地的病蟲害情況,并采取合理的應對措施,從而能夠減少病蟲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增加農民收入。
三、結語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的富裕程度決定了國家的發展程度,因此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農業經濟的發展。在發展農業經濟的過程中應該重視農技推廣,使農民能夠掌握更多的技術,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作者單位為高作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