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婷璐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私募基金業也取得了非常可觀的成績,且日漸成為現階段中國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關鍵要素。雖然近年來中國私募基金在發展規模上取得一定的成績,同時在監管上已出臺各種監管立法制度、行業自律、司法救濟等方式推動私募基金市場的完善和發展,但我國私募基金行業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違規募集、投資運作行為違規、登記備案信息失真、信息披露不完善等。基于我國私募基金發展現狀及問題,本文對我國私募基金發展提出了建議。
一、我國私募基金發展階段及特點
(一)我國私募基金起源與發展
中國的私募基金源于上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后,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更為活躍的資本市場,也為私募基金的形成創造了條件。1986年我國成立了中國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這是由人民銀行和相關技術委員支持下成立的中國首家風險投資機構;上世紀90年代初,IDG進入中國金融市場,并且成立了首支由國外企業獨立承擔的風險投資基金;私募基金的進一步發展是來自于次貸危機后,2008年全球爆發的次貸危機使得私募基金的投資者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在此基礎上政府出面扶持創投,引導基金在政策的維護下規范化發展,并允許保險機構向上市企業進行投資,使得中國本土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融資途徑不斷增加。2009年,中國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成功運行,增加了私募基金的退出途徑,也支持了私募基金的發展 。
近年來,隨著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升以及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的啟動,私募基金日漸成為創新資本的重要力量。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5月,我國的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已經達到12.57萬億元,已登記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約有8000多家已備案,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有35000多只,管理規模達到2.55萬億元。
2018年上市公司參與私募基金的趨勢如火如荼,根據證券日報統計,截止2018年6月,已經有38家上市公司發布參與投資基金并獲得私募投資基金的備案,擬參與發起設立私募基金的上市公司也達到了40家左右,根據這一趨勢,2018年試水私募基金的上市公司可能達到上百余家。
我國私募基金行業有著很好的發展趨勢和發展潛力,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我國私募基金在制度及管理手段上存在著監管不規范、不系統的弊端,加之私募基金涉及的相關方較多,存在利用私募基金模式進行不正當交易的風險,上述風險對于擬參與私募基金的公司而言,值得警惕。
(二)私募基金特點
截至目前,中國已經存在著大量的私募基金,這些基金具有一些相似的特點:
首先,私募基金對象的范圍相對來說較為狹窄。相較于公募基金在募集對象上有一定的區別,私募基金只能私下募資,主要是對個人投資者和投資機構,這類投資者往往因具有大量的資金從而成為私募基金的募集對象。
其次,政府監管比較寬松,私募基金的投資更具有隱蔽性,很少會被市場追蹤,政府對于私募基金的監管力度相較于公募基金來說更為寬松,同時因私募基金數量多且投資方式靈活,政府監管較為困難。
第三,私募基金各主體間因市場信息不對稱,而存在著一定的道德風險,主要表現為內幕交易及市場操縱。此外,投資人和基金管理人之間也存在著一些利益爭執。
二、現階段我國私募基金的監管方式
早期我國私募基金主要是通過立法來進行監管。如今中國的私募基金的監管方式呈現多樣化的趨勢,主要包括監管立法、行業自律以及司法救濟三種方式。
一是監管立法。2012年6月《證券投資基金法》亮相,對非公開基金的募集與運作和管理進行了規范;2015年4月新修訂的《證券投資基金法》正式實施,新法不僅承認了私募基金的合法身份,同時為私募基金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渠道,也扶持私募市場開始走向居民理財市場,進一步活躍了我國私募基金市場的發展 ,成為規范中國基金投資的重要依據。
二是行業自律。2012年,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正式成立,協會的成立在私募基金行業自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對私募基金亂象不止的情況,協會接連出臺包括《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私募投資基金合同指引》在內的多項舉措從資金募集、合同起草、信息披露等方面對私募基金進行規范 。
三是司法救濟。2015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出臺《關于當前商事審判工作中的若干問題》,其中指出:根據立案登記司法解釋規定,因虛假陳述,內幕交易和市場操縱行為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立案受理,不再以監管部門的行政處罰和生效的刑事判決認定為前置條件 。也就是說,對于虛假陳述、內幕交易、控制市場等一些私募基金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可以采取提起民事訴訟的方式及時得到法律救助,無需等待行政處罰或刑事判決強制程序,為私募基金的投資人提供了有效的司法救濟途徑。
三、我國私募基金的問題
(一)不合規募集資金
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披露數據顯示,截止到2016年,中國基金業協會經手并處理完成的私募基金涉嫌違規案件就已經達到143起,主要表現為公開宣傳、在產品方面虛假宣傳,向不合格的投資人募資,非法吸收資金以及承諾保底收益等。2016年上半年,我國證監會組織對305家私募機構進行專項檢查。結果顯示:非法集資的私募機構有四家,存在侵害投資者利益的嚴重違法違規行為的私募機構有六家,存在公開募集、未按合同約定托管基金財產、一般性違規問題的有65家 。
(二)投資運作行為違規
運作行為違規也是當前的私募基金行業亂象問題之一,例如,操縱價格,一些私募機構假借自然人的名義設立股票賬號和資金賬號,把基金資金分散到其賬號之下,然后在二級市場運作來逃避法律的監管;再如,2011年中國國貿盛乾一期案例,這只基金成立于2008年,總資金高達1.2億,中國國貿盛乾一期借四名自然人的名義持有80%的份額,通過購買研究院發表推薦的股票文章籌集資金,在半年內獲得2000多萬,這些行為嚴重違反我國法律法規的規定,給證券市場及投資者帶來了極大的風險和損失。
(三)濫用登記備案信息
濫用登記備案信息也是當前的一大問題,截止到2016年,我國還有69%的私募管理人機構辦理登記手續沒有對基金進行備案,一些機構很長時間內未開展實質性的業務。
此外,一些機構利用在基金協會的備案信息,假借登記證明,歪曲事實,迷惑投資者,打著私募基金的旗號,從事擔保、民間借貸等非法業務,甚至,假借私募基金的名號,從事違法犯罪行為,該等行為不僅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風險,也不利于私募基金行業的發展。
(四)私募基金機構的道德風險較高
私募基金機構管理存在著一定的自主權,在缺少激勵機制的情況下,從業人員為了獲得更高的收益、拿到更高的薪資,存在著夸大事實的情況,還有一些工作人員使用自由現金流牟利,把主要資金投到高收益高風險的項目中,這就會導致資金投資面臨著較大的風險,從而導致投資者投資資金的損失。
四、完善我國私募基金管理的建議
(一)重視不合規募集資金問題
1.立法完善,增加不合規募集資金的違規成本。美國證監會2015年10月發布的私募基金行業統計報告顯示,美國證監會登記的基金管理人已經有1萬多家。美國的私募基金規模較大,而美國正是通過出臺包括《投資顧問法》等立法途徑加強和完善對私募基金的風險控制 。
因此,我們可以美國的經驗,健全和完善私募基金的相關法律法規,尤其是要結合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實際情況構建完善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制度,以此來達到合理監管的目的;對私募基金的治理形式、投資風險系數、企業關聯交易等進行重點控制和監管,增加不合規募集資金的違規成本。
2.提升非市場化干預的力度,拓展私募基金資金來源。現階段,我國對于私募基金的管理有著較多的監管部門且未能形成合力,同時,為了減少資本市場的風險系數,我國對國有企業外資投資的投資比例都有一定的限制,這也導致我國私募基金資金來源較窄,這也導致了一些私募基金為了吸引投資人而夸張事實,或者向不合格的投資人募資,因此我國可以適當減少非市場化的過渡干預,通過營造寬松的環境,使得私募基金可以在法律,及行業規則允許的范圍內成為投資者的投資渠道,為中國資本市場深化改革,提供更多的土壤,促進私募基金市場的健康發展。
(二)政府與行業協會合力監管
1.做好私募基金的初期引導。依然以美國為例,美國政府十分重視私募基金成立初期的引導,通過給予相對的優惠補償、降低貸款利息的方式,來扶持私募基金的發展,并且由此帶動美國的大范圍投資趨勢,這種方式優化了私募基金的治理方式,同時也適度協調了私募基金業務領域的拓展情況。
在這方面,我國也可以借鑒,政府在前期要做好引導,拓展私募基金的資金來源,增加有效資金供給,避免一些私募基金向不合格投資人募集的情況。
2.增加行業自律。私募基金的投資人一般是具有風險投資能力和風險辨識能力的合格投資人。因此對于私募基金,政府在監管方面主要是以市場為前提,監管適度寬松,通過行業自律的進一步完善風險防控能力。同時,進一步構建與私募基金相關的行業自律機構,例如,由當前的基金業協會設立分會,并出臺相應的業務條例和規章制度,通過內部的自律和調控加強行業自律監管。
(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私募基金最大的風險來自于投資行為的非公開化,一般而言,私募基金完整的評價指標約有36項,而當前能夠公開披露的,僅系私募基金發展較好的指標,以此吸引投資者的關注,但這種指標由于其片面性,不足以作為投資的依據。此外,私募行業各種排行榜亂象叢生、無業績基準、夸大短期收益率、評價標準不統一、過程不透明、結果不嚴謹,成為了當前私募基金信息披露的一大問題。
因此,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市場透明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私募基金的風險。此外,我國還需進一步完善在信息披露制度方面的立法,從基金募集文件、起草備案等方面進行充分信息披露,保證信息的真實性,防止虛假信息的出現,對于一些違法行為加大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
(四)完善私募基金評級
2018年獨立第三方基金評級機構吉安金信對我國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進行評級,并發布國內首份私募基金報告《中國證券投資私募基金評級報告》,這份報告對1萬多只私募基金進行評級篩選,結果顯示符合產品成立滿三年、數據披露不少于月度數據標準的產品僅有2645只,其中僅有25只產品達到公募基金五星標準,占比僅為所有評級私募基金的1%;絕大多數的私募基金僅相當于公募基金二星的水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如今私募基金發展水平良莠不齊,我國的私募基金管理規范化體系化管理方式還未能形成,采取第三方評級等多種方式對私募基金機構或基金管理人的進行評級,也有助于私募基金市場的健康發展。
五、結語
我國私募基金的發展處于草莽時期,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募集、運作不規范等一系列問題,有鑒于此,筆者認為可以從加強立法、完善制度、加強行業自律等方面著手對私募基金行業管理進行完善,尤其是中立、權威、客觀的第三方評級非常有必要,能夠對我國私募基金行業的健康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我國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推進基金評級、信息披露制度等,通過立法、監管、行業自律以及第三方機構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形成合力,共同促進我國私募基金行業的規范化、科學化、健康化發展。(作者單位為天津南開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