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麗
個人所得稅是目前我國僅次于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的第三大稅種,在籌集財政收入、調節收入分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工作,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進行了審議,可以說我國個稅法將迎來一次根本性變革,本文針對新個稅改革的相關問題進行了一定探究,同時指出個稅改革具有的重大意義。
一、新個稅改革內容概述
2018年6月19日,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從其內容來看,個稅法將迎來一次根本性變革: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等四項勞動性所得首次實行綜合征稅;個稅免征額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萬元);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專項附加扣除;優化調整稅率結構,擴大較低檔稅率級距。
但是,在6月22日的全國人大分組審議時,有不少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對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提出了修改意見,草案并未提請本次會議表決,可能還會經歷修改或再審;6月29日中國人大網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全文,并向社會公眾征求意見,這次草案全文明確了之前沒公布的各檔次稅率以及2018個稅改革何時落地的消息。
二、個稅改革的意義
個人所得稅不僅僅是國家籌集財政收入的重要稅種,也是調節社會收入分配、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工具,對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上調免征額、制定稅率結構調整方案,正是順應民心的一大舉措,廣大工薪階層將因此得到直接實惠。記者以月入萬元者為例,在考慮“三險一金”扣除2000元基礎上,現有稅制下需繳納345元個稅;改革后個稅為90元,降幅超過70%。老百姓繳稅負擔的下降契合了當前中國經濟擴大內需的發展思路。在中國面臨對外貿易摩擦的背景下,個稅改革紅利對于穩定經濟增長的意義不容小覷。另外,可以看出,草案借鑒了很多較為成熟的國際經驗。例如,對于納稅人的定義從在中國居住滿一年修改為183天,完善了中國的稅收管轄權;設立如子女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專項扣除條款安排,對于體現社會公平、進一步發揮個人所得稅的調節作用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此外,本次改革擬將工資與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一并納入綜合征稅范圍、統一超額累進稅率,并專門增加了反避稅條款。從這些制度安排上看,可以明顯感受到我國的個稅制度由分類稅向綜合稅轉變、進一步提高稅收治理征管能力的發展方向。
三、新個稅改革中的相關問題研究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個稅改革亦是如此,2018新個稅的改革是1980年個稅法出臺以來的第七次修改,也是一次根本性的變革,在其改革過程中難免出現各種問題。
(一)個稅改革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
在19日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中,就有很多全國人大委員提出各種問題,例如目前個稅的費用扣除標準可能并未考慮地區間的收入差距,是否可以設定全國免征額或浮動指數;目前的免征額較2011年上提了40%,但是同期GDP增長近60%,加上通脹因素,是否可以考慮將免征額再提高一些;另外,還有部分委員提出了相對偏技術性的疑問:本次個稅改革廣受關注的“綜合抵扣”,也就是住房貸款、教育支出等可以“抵免”個稅的部分,扣起來會很復雜,面臨監管難、申報難、漏洞多等復雜問題,對交稅人員對監管也有難度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覺得了我過新個稅的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另外關于個稅綜合與分類的改革,已經提出有十余年,但從當前現狀來看,我國綜合稅還沒有全面鋪開的能力,個人所得稅法的修改不可能是一步到位,還需要不斷完善。例如夫妻合并納稅問題,關于費用扣除標準要不要隨著物價、匯率變動來考量,即彈性稅率問題等在此次稅改中沒有涉及。
(二)關于新個稅法的法律保障力度不夠
在某種意義上,目前個人所得稅與稅收法定原則還有些距離,當前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法的操作性還不是很強,主要靠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以及一些稅法的解釋進行實施。本著稅收法定原則,需要大量的行政法來保證,并且個人所得稅法的規定要越來越細,越來越有操作性。當前我國關于個稅方面的法律有,但是還不夠細致,這也增加了個稅法實施的一定難度。
(三)個稅法相關配套設施不夠完善
當前,納稅人的收入、財產、開支、家庭等涉稅信息,分散于銀行、證券、公安、民政、不動產登記等不同機構之間,信息處于分散、隔離狀態。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稅制、增加專項扣除的項目,亟待建立和完善涉稅信息提供、集中、聯網、共享機制,以強化征管能力,確保新稅制有效實施。
的確,個稅改革牽涉面非常之廣,可謂全民關注;但每一次力度大、根本性的變革,都需要做好配套工作。即使是在稅務的“征管”,也就是通俗說的“收稅”系統這個領域,也必須有相應的進步和配套,才可能更好地服務于個稅改革。(作者單位為樂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