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學明?張向輝?高波
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但現在高職院校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加強高職院校治理能力是高職院校需要解決的問題。現在我國高職院校發展不均衡,各個院校的能力有很大區別,沿海地區比內陸強,東部地區比西部地區強,這與區域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關系,整體來說廣東、山東、江蘇、上海、北京等省份高職院校發展的很好,能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應用技術型高級人才,符合現代高職院校發展的需要。在全國來說國家示范性與骨干高職院校比其它高職院校綜合實力在各個省內是最強的,但各個省份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
一、提升院校治理能力是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教育部提出要建設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教育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 -2020 年) 》提出,要從完善治理結構、加強大學章程建設、擴大社會合作、推進專業評價四個方面加強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在職教政策領域,教育部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高職院校在堅持黨委領導下校長負責制的同時,鼓勵建立董事會、理事會等多種形式的議事制度,形成多方參與、共同建設、多元評價的運行機制。健全完善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結構,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高效的執行機制、民主的參與機制、完善的溝通協調機制,勢必能夠提高“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水平,激發師生員工參與學校治理的激情,提高社會支持學校發展的熱情。可見,完善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結構,提升院校治理能力作為深化高等職業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舉措,對于激發高職院校辦學活力,加強內涵建設,提升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二、積極探索重要領域的改革是提升高職院校治理能力的關鍵
(一)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實行人員按崗位分類管理,真正實現由傳統的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轉變; 堅持開展各類人員的對崗申報、競聘上崗工作,實行全員競爭上崗,力爭達到人崗相適、崗能匹配,充分挖掘人力資源的潛能,激發人才隊伍的活力; 完善以崗位任職考核、教學建設與科研業績考評為主要內容的各類人員績效考核辦法,重構教師教學考評體系,將考核結果與職稱評聘、職務晉升、工資待遇、合同續聘等緊密掛鉤,建立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根據“按勞分配、優績優酬,以崗定薪、崗變薪變”的原則,改革收入分配辦法,推行績效工資制度,對在履行崗位職責、教學、科研工作等方面取得突出貢獻的給予重獎,鼓勵教師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既教書又育人,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學和科研工作,充分發揮薪酬分配制度的激勵作用。
(二)建立教師主動參與社會服務的激勵機制
根據人力資源的動力學特點,要激發服務動力,關鍵在于激發教師服務社會的主觀能動性,提升教師自身的服務素質。而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服務素質不是與生俱來的,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創新社會服務的工作體制。建立一套能有效激發教師從事社會服務的激勵機制,促使教師不斷提升自身服務社會的業務能力和業務素質,并能自覺自愿地積極開展和從事社會服務工作。具體來說,各學校可根據自身實際,出臺《社會服務工作管理辦法》,從制度層面上全面規范學院社會服務工作; 完善《教師教學工作考核辦法》,將教師參與社會服務作為教學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將教師參與社會服務的工作量計入教學工作量; 完善《教師職稱評定辦法》,將教師參與社會服務的能力、水平以及取得的成果,作為職稱評定的重要指標; 出臺《學院社會服務成果考核與獎勵辦法》,將教師參與社會服務的成果納入學院的成果獎勵體系,充分調動教師參與社會服務的積極性,讓教師主動參與社會服務成為一種新常態。
總之,職業教育治理是構建高職教育的血脈和靈魂,是新常態下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精神脊梁。新常態下職業教育要在多元教育價值觀中獨領風騷依靠的是創新的教育理念,挖掘職業教育治理創新潛能,推動職業教育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拓展職業教育研究領域,打造職業教育治理的新范式,積極培育職業教育新常態下高職院校內部治理能力提升的創新思路,提高高職院校內部治理能力的實效性,促進高職教育知行相融,實現橫向與縱向、時間與空間、視覺與聽覺、歷史與現實的相互交融與滲透,形成全方位、多角度、齊參與的立體態勢,多措并舉、整體推進,宏觀指導與具體實施過程有效結合,營造高境界、高品質的引領作用。(作者單位為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
本課題為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備案課題“職院校治理結構優化與治理能力提升路徑研究”(ZJC1316018);2017年黑龍江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職業院校治理結構與治理能力應用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