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芳
【摘 要】
目的:比較活躍期及第2產程中持續胎心監護與間歇聽胎心對分娩結局的影響。方法:選定本院產科收治的296例產婦,研究時段為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隨機數字表法的分組原則下,分觀察組(154例,采納持續胎心監護)、對照組(142例,采納間歇聽胎心),對兩組胎兒窘迫發生率、新生兒窒息發生率、中轉剖宮產率展開統計學分析。結果:觀察組新生兒總窒息發生率、宮內窘迫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低(P<0.05),兩組中轉剖宮產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持續胎心監護可及時有效分析胎兒宮內情況,有效降低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并減少產科醫生人工監測胎心的工作量。
【關鍵詞】 持續胎心監護;間歇聽胎心;分娩結局
產婦進入產程后是胎兒發生宮內窘迫的高峰期,極易引發新生兒窒息、腦損傷,甚至死亡等,因此,準確、有效地掌握胎兒宮內窘迫情況,及時進行醫療干預處理,能最大限度改善分娩結局 [1]。胎心監護是產時監測胎兒狀況的主要手段,在臨床中有間歇性監護和連續性監護兩種,對于兩種監護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是當前臨床高度關注的熱點。本研究旨在為產程中及時有效、安全經濟監測胎兒宮內情況、改善分娩結局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下開展本研究,選定本院產科收治的296例產婦,研究時段為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隨機數字表法的分組原則下,分觀察組(n=154)、對照組(n=142)。對照組年齡為22~40歲,平均年齡為(31.26±5.14)歲;孕周為37~42周,平均孕周為(39.62±1.11)周;產次為1~4次,平均產次為(2.52±0.61)次;體質量為62~88kg,平均體質量為(75.15±5.22)kg。觀察組年齡為21~38歲,平均年齡為(31.14±5.04)歲;孕周為38~41周,平均孕周為(39.57±1.04)周;產次為2~4次,平均產次為(2.63±0.42)次;體質量為63~89kg,平均體質量為(75.68±5.04)kg。兩組一般資料相比,P>0.05,不具有統計學差異,可比較。
納入標準:1)均為單胎頭位足月妊娠;2)骨產道軟產道無異常;3)潛伏期無異常。
排除標準:1)肝、腎、肺、心等臟器合并其他重大疾病者;2)合并其他妊娠并發癥者;3)多胎妊娠者;4)合并心衰、惡性腫瘤者;5)存在精神疾病、聽語障礙者;6)其他不適合陰道分娩者。
1.2 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入院后均進行臨床常規檢查,詳細詢問患者家族遺傳病史、既往檢查情況等,密切監測產婦生命體征。對照組在宮縮結束之后,使用胎心多普勒儀(型號:SD3,生產單位:深圳市理邦精密儀器股份有限公司)每隔30min監聽1次胎心,持續1min,第2產程5~10min監聽1次胎心,直至產婦娩出胎兒,對于胎心異常者,則更換持續胎心監護20min,發現胎兒窘迫及時處理。觀察組進行持續性的胎心監聽,在胎心音最強處放置胎心探頭,在宮底下的2橫指處放置宮縮探頭,用電子監護儀(型號:F6Express;生產單位:深圳市理邦精密儀器股份有限公司)連續監測產婦的宮縮壓力以及胎心音,直至分娩結束,監聽期間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胎兒窘迫發生率、新生兒窒息發生率、中轉剖宮產率。1)胎兒窘迫評定標準:胎心率晚期減速、胎心率基線變異消失、重度變異減速、延長減速、重度心動過緩則可判定為宮內窘迫。2)新生兒窒息評定標準 [2]:Apgar評分在1min內4~7分為窒息輕度,在1min內0~3分為窒息重度。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7.0軟件展開數據處理,計數資料(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宮內窘迫發生率、中轉剖宮產率)以%表示,以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新生兒總窒息發生率、宮內窘迫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低(P<0.05),兩組中轉剖宮產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隨著我國二孩政策的放開,各級醫院產科面臨著巨大壓力,每年接產數持續上升。如何在應對繁重工作的同時,不忽視保障母嬰安全,是每個產科醫生的責任擔當。在產程中尤其是活躍期后如何經濟有效、安全及時地監測到胎兒宮內情況,能很大限度地改善分娩結局,提高產科質量。臨產時由于母體子宮收縮乏力,子宮胎盤的有效循環血量降低,臍帶受到牽拉或者壓迫等,易導致急性胎兒窘迫,若不及時處理,將導致新生兒窒息等 [3]。當前,臨床中判斷宮內窘迫的方法很多,例如胎動、羊水、胎心率變化、胎兒生物物理評分、母尿E3化驗、胎兒頭皮血血氣分析等,但是胎動、胎兒生物物理評分、母尿E3化驗等存在特異性,靈敏度較低,或檢查時間較長等缺點,胎兒頭皮血血氣分析對醫務人員操作水平要求高,難以在基層醫院開展。產程中監護胎心的主要目的是確認胎兒在宮內的安危狀況,采用胎心監護儀對宮縮與胎心率關系、宮縮壓力、胎心率等進行動態觀察,可及早的診斷出胎心率變化是否異常,對“胎兒窘迫”及時診斷,及早地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處理,最大限度改善胎兒預后,臨床價值較高,值得進一步推廣于基層醫院,給更多產婦、新生兒帶來福音 [4]。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證實了持續胎心監護在產程中觀察胎兒狀況的可行性、有效性,值得作為首選的監測方法,在臨床中借鑒、參考價值較高。但是由于本文樣本研究容量較小、研究時限較短,對于評估持續胎心監護在產程中分析胎兒狀況的臨床價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今后仍舊需要開展大量多中心、前瞻性、大規模的隨機研究加以驗證。
綜上所述,持續胎心監護可及時有效地分析胎兒宮內情況,有效地降低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并減少產科醫生人工監測胎心的工作量。
參考文獻
[1] 游燕,王昀,華秋琴,等.胎心監護對產婦分娩結局的預測作用[J].浙江創傷外科,2015,20(06):12361238.
[2] 張春雨,李蕊,張大程,等.產程中持續電子胎心監護預測新生兒窒息的價值[J].中國婦幼保健,2017,32(06):12201222.
[3] 錢敏,漆洪波.第二產程中持續胎心監護對新生兒結局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2):108109.
[4] 謝美華.持續電子胎心監護應用于第二產程的臨床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5,21(1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