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志勇 蔣菊琴
【摘 要】
目的:探討愈瘍湯治療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顧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對796例腹股溝疝患者進行無張力修補術后的9例切口感染,給予敞開切口引流換藥,配合自擬中藥愈瘍湯內服。療程結束后觀察治療效果。結果:9例切口感染全部治愈,有5例患者3周愈合,3例4周愈合,1例50天愈合,隨訪半年至3年,切口均愈合良好,無復發及切口不適,取得良好的效果。結論:自擬愈瘍湯治療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切口感染安全有效,為探索中藥治療疝修補術后切口感染提供了一條良好途徑。
【關鍵詞】 愈瘍湯;腹股溝疝;疝無張力修補術;切口感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工生物材料的不斷改進,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的適應證越來越廣泛,它克服了傳統手術對正常組織解剖的干擾,層次分明,且術后周圍組織無張力,術后舒適度好而越來越為患者所接受。但近年來切口補片感染的問題也越來越受關注。由于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切口感染具有特殊性,異于常見的切口感染,因此不易處理 [1]。如何治療和控制疝無張力修補術后切口感染這一并發癥,是外科醫生長期努力研究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根據相關文獻報道,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并非很高,國內統計顯示術后補片感染率為0.40%~1.12%,國外補片感染的發生率一般為1.00%~8.00% [24]。筆者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對796例腹股溝疝患者進行了無張力修補術,其中9例出現切口感染,感染率為1.13%,與國內報道感染率相符。應用自擬“愈瘍湯”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筆者行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共796例,術后發生切口感染9例,感染率為1.13%,與國內外相關資料統計比例接近。9例患者均為男性,年齡最大者67歲,最小者35歲;其中7例為腹股溝斜疝,2例為腹股溝直疝。參照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疝與腹壁外科學組成人腹股溝疝分型標準 [5],本組Ⅰ型疝1例,Ⅱ型疝5例,Ⅲ型疝3例,9例患者中3例選用疝環充填式補片,6例選用聚丙烯平補片。其中9例患者中有1例合并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癥,2例合并糖尿病、痛風病史,2例有高血壓病史,均經嚴格術前準備,至無手術禁忌證后實施手術。
1.2 起病
9例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切口感染患者中有8例在術后4~7天出現發熱、切口紅腫疼痛并有滲液,拆線敞開引流發現有渾濁液體溢出,1例出院第40天出現切口紅腫、疼痛、流膿性分泌物后而再次來院就診。感染患者均取切口分泌物培養,有4例患者分泌物中培養出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腸桿菌,5例未見明顯細菌生長。
1.3 方法
外科傳統治療方法是:輕度感染因多是淺部的感染,感染多局限于皮下脂肪組織,表現為局部蜂窩組織炎,早期給予抗感染治療,部分病例間斷拆除切口縫線,敞開引流,局部換藥即可。重度感染處理時較為棘手,感染達深層組織,可探及修補的補片,換藥難度較大,不易愈合,部分切口或等到3月后切口組織水腫消退,竇道形成后,切除竇道,甚至取出補片,縫合切口至愈合 [67]。筆者的做法是:術后勤觀察切口,一旦發現切口出現紅、腫、熱、痛等感染跡象時立即拆開切口縫線,敞開切口,徹底清除手術部位的壞死組織和分泌物,注意保護精索及腹壁下血管清創時勿受損傷,并用3%過氧化氫溶液和0.9%的氯化鈉溶液交替反復沖洗至切口清潔。首次換藥切口內用油紗填塞壓迫以防止出血,24h后行二次換藥。待二次換藥時只輕柔填塞油紗,留出一定腔隙,同時內服愈瘍湯以促進切口內肉芽組織生長。愈瘍湯基本藥物組成:生黃芪200g、當歸60g、川芎40g、赤芍20g、白芍20g、三棱9g、莪術9g、茯苓15g、銀花15g、連翹10g、敗醬草30g、穿山甲10g、皂刺15g、浙貝母10g、熟地10g、白芥子10g、肉桂6g、黨參20g、鹿角膠10g、甘草6g每日一劑,水煎2次,分2次飯后服。經臨床觀察,一般服藥3~4d后切口分泌物顯著減少,可見新鮮肉芽組織生長,覆蓋裸露補片,創口開始縮小。
2 結果
本組9例患者全部治愈,其中有5例患者3周愈合,3例4周愈合,1例50天愈合,隨訪半年至3年,切口均愈合良好,無復發及切口不適。
3 討論
感染是腹股溝疝修補術后較為少見的并發癥,它可以僅表現為切口的紅腫或沿著皮膚縫線周圍少量膿性分泌物的滲出,也可以表現為深層組織廣泛的組織與筋膜壞死,特別是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的切口感染,原因比較復雜,如和患者的營養狀況、自身的免疫力低下、糖尿病、高齡;手術切口損傷程度、術者的操作技巧及腹壁修補的經驗、傷口的縫合技術及術后傷口早期并發癥的及時處理等均有一定關系。一旦發生感染,處理尤為棘手,需要長時間住院,靜脈輸注抗生素,再次手術引流甚至取出補片,才能治愈。給患者在精神和肉體上造成痛苦,亦增加患者額外的經濟負擔,影響患者的預后,是疝無張力修補術后較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甚至造成不必要的醫患糾紛。切口創面不愈合,切口感染癥屬祖國醫學之“瘡瘍”范疇,由于患者手術損傷皮肉筋膜,致局部氣血凝滯或營衛不和,經絡阻塞,毒邪內陷,肌膚失養,或瘀毒久郁,化熱內腐成膿,傷氣耗血,導致元氣虧虛。在辯證上,術后切口感染多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癥,虛為氣、血、陰、陽之不足,實則為瘀血、濕毒之內蘊 [8]。在治療上,應采取扶正祛邪,調和陰陽,在益氣、養血、回陽、滋陰的基礎上,佐以清熱解毒,行瘀之品,標本兼治。愈瘍湯由出自《普濟本事方》的佛手散,出自《外科證治全生集》的陽和湯,以及出自《校注婦人良方》的仙方活命飲,托里消毒散四方化裁加減而成。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黃芪中所含黃芪多糖能促進RNA和蛋白質合成,使組織生長旺盛,其所含的多糖皂苷對造血功能有保護和促進作用,黃芪總苷具有正性肌力作用。方中重用黃芪,取其甘溫益氣扶正,托毒排膿,斂瘡生肌,補氣養血的作用。配當歸、川芎益氣養血,活血化瘀,加三棱、莪術行氣破血,消積止痛,二者相須為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微動脈血流恢復,改善局部微循環。佐赤芍、白芍加強養血行瘀之力,配合穿山甲、皂刺抗毒生機,透邪外出。肉桂、熟地、鹿角膠滋補腎陽,丹參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浙貝母清熱解毒,散結消癰,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組織耐缺氧能力,使創面肉芽組織增生。茯苓利水滲濕,增強免疫功能,減輕切口組織水腫。銀花、連翹、敗醬草、甘草清熱解毒,且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均有不同程度的廣譜抗菌作用。諸藥合用從而促進炎癥的吸收,加速創口的愈合。
自擬愈瘍湯治療疝無張力修補術后切口感染安全有效,能夠達到標本兼治的治療效果,有效縮短患者的病程,減少住院天數,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為探索中藥治療疝無張力修補術后切口感染提供了一條良好途徑。
參考文獻
[1] 黃昌平.疝氣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老年腹股溝疝的療效觀察[J].中外醫療,2013,32(19):80.
[2] 吳鈞,許建偉,張軍,等.無張力疝修補術后補片感染13例治療體會[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01(24):103.
[3] 譚嗣偉,梁存河,田然,等.成人腹股溝疝開放式無張力修補術后并發癥1572例[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3,07(04):5355.
[4] 唐健雄.腹外疝手術治療規范化實施與質量控制標準[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4,34(01):5558.
[5] 唐健雄.重視腹壁疝規范化治療[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4,34(05):381383.
[6] 楊先智.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切口感染的治療[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2):116117.
[7] 馬曉媛,劉瑞.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5,09(05):4648.
[8] 主嘉佳.中藥內服外用治療術后切口不愈126例[J].江蘇中醫藥,2014,46(1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