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寧寧
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意識不斷增強,教學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轉為以“學生為中心”顯得尤為必要。根據我國高等教育轉型發展要求,構建實施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以學生為中心、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教師主要發揮引導作用,通過激發學生思考,發掘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思維,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通過解決一系列實際問題來應用知識技能從而達到建構經驗的目的,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與實踐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一、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
學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對象,理應是高校教育教學的主體。以學生為本,不能僅停留在表面上,應體現在高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就要以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和發展為中心,學是過程,教是方法和手段,要以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評價標準形成評價體系,進而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就要以學生學習和發展作為學校、教師、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等一切頂層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被動的以學生為中心轉變為主動的以學生為中心。
二、理論類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一)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正確引導,就沒有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就不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無法達到教學目標。教師應轉變角色,轉換教學思維,成為啟發、引導學生的助推器。通過讓學生自主思考,融入到課堂問題討論中,鍛煉學生獨立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針對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及學生特點合理設計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應充分考慮學生對知識的反應和接受能力。教師要精心設計討論問題、互動話題及生活案例等,開展討論式、互動式等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通過學生提前預習,課堂分組討論及師生互動點評,調動課堂學習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允許學生發表不同意見,爭取大多數學生參與教學,以平等民主的氛圍開展課堂討論。師生通過質疑、討論、點撥、評價等,構建和諧、愉悅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習興趣。
(二)強調學生的中心作用
以“學生為中心、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最重要是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的中心作用。學生應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自主學習新知識,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學生只有具備自主學習能力,才會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問題,并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探索精神。學習是交流與合作的互動過程。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式學習,教師要發揮引導性作用,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增強彼此的合作溝通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智力、社會和情感價值觀的發展。學生通過參與教學評價,培養自我評價能力。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評價起到了指導學習方向和正面鼓勵的作用。學生通過自我評價來檢驗自己的學習是否達到預期效果,這也是學生必備的一項技能。
三、基于能力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信息化教學模式實踐教學研究
(一)將課程教學資源上傳到相應教學平臺,供學生隨時學習
教學平臺需要上傳主要的教學資源包括:講稿、PPT 課件、案例與習題等,可以在授課之前將這些教學資源上傳到泛雅平臺,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前先行預習,而且課后還可以通過案例或者習題來鞏固課堂所學內容。教師在課堂上也可以布置一些客觀題或者簡單的計算題,讓學生利用“超星學習通”手機 APP 當堂完成,通過系統直接計算出成績,作為平時成績的依據。這種形式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打造以“微課”為基礎的翻轉課堂
基于能力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設計適合制作成微課是由于知識點多,邏輯性強,而且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有的聽不懂,有的覺得學得不夠深入,教師也不可能做到隨時給學生提供輔導。如果教師將教學中的重難點精確設計,然后配上圖片、文字、動漫、語音等,配上講解,錄制成短視頻,上傳給學生學習,就可以解決。
(三)教師應把握好信息化教學手段運用的尺度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不能一味地依賴信息化教學手段,而忽視了和學生的直接面對面交流。學生如果過于依賴網絡,會阻礙他們的思考和探索能力。碰到不懂的問題,首先就去搜索答案,而不是先自己動腦思考。而且這種模式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自控能力,培養好較強的時間觀念。所以如何將傳統教學方式和信息化教學模式有機結合,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總之,基于能力導向的教學創新探索,從教學理念、教學體系設計、課堂教學設計和課堂參與度方面進行教學創新探索,以能力為導向,注重知識載體向能力的轉化,培養更多具有較高綜合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將逐漸轉向輔助引導的課堂教學角色,學生將越來越走向課堂教學的中心地位,這一過程還需不斷地探索和完善,需要高校師生及整個社會共同努力來完成。(作者單位為哈爾濱廣廈學院)
北方國際大學聯盟教育科學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0705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