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驊
由于業績下滑、員工激勵機制的缺失、股東變動、人事紛爭等諸多原因,公募基金經理人才大量流失,老資歷的基金經理頻繁離職;在新基金成立速度未減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菜鳥”基金經理登上基金行業的大舞臺。
6月25日,中郵基金公告稱基金經理任澤松因個人原因離任。任澤松的離職其實早有征兆,其管理的三只基金都新增了基金經理:中郵尊享一年定期、中郵戰略新興產業新增基金經理楊歡,中郵信息產業新增基金經理國曉雯,但這兩位基金經理投資年限均未超過兩年。
據統計,目前在任的1269位基金經理中,任職未達到1年的有225人,占比為17.73%;任職未達到2年的有436人,占比34.36%。對于廣大的基民而言,挑選基金經理是進行基金投資時的一項重要指標,在一定情況下,基民選擇購買某一只基金是出于對基金經理的信任;但今年市場泥沙俱下,投資者能夠把財富放心交給這些“菜鳥”基金經理打理嗎?
今年上半年,偏股基金收益率榜單中,出現了醫療主題基金“一枝獨秀”的局面。其中,也有新秀基金經理趕上了這波醫藥行情的爆發,獲得了不俗的業績。農銀匯理的趙偉、易方達的楊楨霄、工銀瑞信的譚冬寒上任均不足兩年,但憑借他們本身長期的研究經驗或者資深的醫藥背景,均把握住了本輪醫藥上漲行情;他們管理的農銀匯理醫療保健主題、易方達醫療保健和工銀瑞信醫療保健行業,今年以來收益率分別為18.87%、12.37%和11.95%。
同時,少數布局醫藥行業的“菜鳥”基金經理也表現不錯,例如民生加銀的蒯學章。蒯學章在2016年底和2017年3月底分別掌管民生加銀穩健成長和民生加銀優選。擔任基金經理期間,蒯學章的投資風格偏向于價值投資,通過持有獲取收益,他管理兩只基金配置十分相似,重倉股集中在醫藥、家電中,重點投資在估值較低的穩定消費行業和具有增長空間且有競爭力的優勢領域。此外,他也表現出了優秀的選股能力,一季度公布的重倉股中除了醫藥板塊的上海醫藥、濟川藥業等個股漲幅較大外,晨光文具和韻達股份同樣為基金貢獻了較多收益。
再例如富國基金的王園園,在2017年接管富國消費主題后,她便開始布局食品飲料、傳媒和家裝領域,對優質、確定性高的公司更為偏好。雖然今年的收益率已經讓基金排名前列,但跟那些早早布局醫藥股的基金相比,仍失色很多。由此來看,由于我國基礎市場大起大落,結構性特征極為明顯,整體來看,基金經理的變更對基金業績的影響,不如基礎市場和產品風格對業績的影響大。
基金經理的改變往往會改變基金的運作風格和策略,從而在短期內影響基金的業績。在今年以來表現慘淡的基金中,出現了不少“菜鳥”基金經理的身影。從持股信息來看,他們的操作風格和策略也的確對基金影響很大。
例如農銀匯理的趙詣,他打理的農銀匯理研究精選凈值下跌25.45%,自趙詣上任以來,基金整體操作上保持藍籌、消費、成長股的均衡配置;但隨著基金收益下滑,基金規模也不斷縮減,軍工為主的成長股比例不斷上升,前期看好的醫藥板塊逐漸淡出了重倉股。然而今年的市場中,白酒為首的藍籌股在一季度估值回歸,軍工板塊自四月以來便一蹶不振,基金重倉的兩個板塊連續遭遇調整,基金凈值也不可避免地持續回調。
而工銀瑞信李劭釗的失意似乎從操作策略上就能看出端倪。李劭釗2016年9月上任管理工銀瑞信創新動力,在上任后到2017年三季度,一直重倉持有以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光通信、傳媒等為代表的成長股;雖然當時市場結構化特征明顯,成長股表現遠不如白馬藍籌,但基金也未曾調倉。而從年報數據了解到,2017年末基金風格以藍籌為主,格力電器、南方航空、五糧液等高市值個股出現在投資組合中,因此基金并沒有分享到一季度出現的風格轉換所帶來的成長股收益。
從今年一季報披露的信息來看,成長股比例進一步減少,雖然加入了樂普醫療、韻達股份等熱門股,但因為市場整體表現不佳,基金也很難扭轉頹勢。此外,也有行業選擇不利、選股導致收益不佳的例子:劉輝管理的銀華內需精選重倉資源、采掘類股票;劉萌萌管理的華商新動力長期持有文娛、社交主題股票。這些行業今年以來回調明顯,使得這些新秀基金經理“中考”成績不盡如人意。
從整個行業來看,截至6月25日,平均任職年限在1~2年的基金經理今年以來平均業績回報率為-6.61%,今年以來上任的基金經理平均業績回報率為-6.99%,均低于權益類基金-6.32%的平均業績回報率。相反,從業8年以上的基金經理管理的偏股型基金回報率為-6.55%,雖然相差不大,但是仍可以看出基金經理的管理經驗在今年的弱市中能夠起到一定的正向影響。
在內地基金業不長的發展歷史上,每年“菜鳥”基金經理的大量涌現都是一道風景。基金行業本身是一個競爭慘烈的行業,高額的薪酬勢必帶來巨大的競爭壓力,而行業通常采用的年度考核機制實際就是一柄無形的標尺。基金經理的一個普遍的特點是遵循了相似的職業軌跡:行業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但多年紙上談兵的磨煉卻缺乏實戰的積累,沒有經歷牛熊的考驗,這可能成為他們的致命傷。
有些“菜鳥”基金經理的優良業績可能得益于結構性行情,但短暫爆發后很多“菜鳥”又迅速地走下了神壇。目前市場泥沙俱下,弱市環境是新基金經理的一塊試金石,只有經歷過完整牛熊市的淬煉,新秀基金經理才能盡快走向成熟。因此,投資者應當審慎看待“菜鳥”基金經理,充分了解基金經理上任的背景,并比較前任和新任基金經理的歷史業績和運作風格,最后再做出投資與否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