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華
5月下旬以來,市場出現連續下跌,千股跌停再現。對于出現如此非理性的大幅波動,一些人歸咎于美國背信棄義、中美兩國爆發貿易戰。中美貿易摩擦固然會對市場情緒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但筆者認為根本原因還在于市場自身存在的問題,市場的基礎制度建設方面還存在缺陷和不足。為此,筆者提出以下五點建議:
一、IPO應提高質量、控制數量。
1.嚴格行業準入。所有產能嚴重過剩或已經過度發展行業的企業一律不得或從嚴控制IPO。
2.規范發行定價,從規則層面真正解決公平和規范問題。應實行以凈資產值結合企業真實盈利、回報能力來規范發行定價,即使所謂新經濟“獨角獸”企業發行也應加強監督,原則上不超過15倍市盈率,壓縮IPO利益鏈環節低價入股高價套現牟取暴利的空間。不再制造新的大小非,除對大股東保持控股地位的持股比例部分作出明確的限售規定外,其他與公開發行股份成本基本一致的應當允許上市就可以全流通,有效遏制盲目炒新,至于二級市場盲目炒新,則應風險自負。
3.嚴控融資額。一般主板、中小板企業融資應控制在2億元左右,一般創業板企業融資應控制在1億元左右,防止惡意圈錢浪費寶貴的金融資源,真正高科技、高成長的企業包括所謂“獨角獸”企業的融資額度可以適度放寬,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
4.嚴控高額發行費用,遏制權力尋租,切實貫徹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要求。
5.進一步改革新股申購辦法,提高廣大中小投資者參與新股申購、支持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積極性。
二、進一步規范完善大小非減持。源源不斷的成本懸殊的大小非解禁是影響市場難以持續走好的重要原因。不堅持標本兼治的原則規范解決大小非的減持問題,中國股市走出長期健康的慢牛走勢是很難的。筆者認為,股份進入市場流通,應當遵循公平的市場原則,一級市場股份成本與二級市場基本相當,方有同等權力在二級市場流通。應實行以凈資產值結合企業真實盈利、回報能力規范發行定價,原股東與IPO公開發行申購成為股東的投資者成本基本公平差別不大,除對實際控制人保持控股比例部分作出原則性規定進行流通限制外,對其他股份上市流通應當不作限制性規定。同時,對以前不符合上述原則高價發行的企業股票,對所有大小非應該作出明確規定,低于IPO發行價(按復權后計算)一律不得在二級市場減持,也不得通過大宗交易曲線減持,真正維護市場公平,遏制低價入股高價套現等一切破壞市場秩序的行為。
三、嚴格執行退市制度與鼓勵重組相結合,鼓勵實質性并購重組提高已上市公司質量。以前,在IPO加速擴容之前,投資者為了參與新股申購支持國家經濟結構調整,買入了一些中小創股票,后來由于IPO加速擴容股票供應大量增加和歷史積存的大小非不斷解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小創股票慘烈下跌,因此不能一味責備投資者炒小、炒新、炒差,而應從多方面進行客觀分析與反思。上市公司的質量是市場的根基,應當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作為重中之重。筆者認為,在嚴格行業準入嚴把入口關提高IPO質量、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同時,應當鼓勵實質性的并購重組提高已上市公司質量。
1.建議出臺鼓勵實質性并購重組提高已上市公司質量的指導性意見,對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真金白銀購買上市公司資產向上市公司注入資金、支持上市公司做強做大的行為,應積極支持;對上市公司低價出售資產、高價買入資產進行利益輸送、損害投資者權益的行為嚴厲打擊;對優質企業借殼上市時的融資方面在現有規定基礎上予以適度放寬。
2.進一步嚴格和規范信息披露,嚴格定向增發等再融資的審查與實施過程的監督,防范操縱市場操縱價格和進行利益輸送損害中小投資者權益,應當明確規定沒有給投資者現金分紅、資產重組沒有對投資者現金分紅作出承諾、股價跌幅超過公司上市后最高價60%(復權價)以上的企業不得再融資,以防止惡意砸盤打壓股價進行利益輸送和對投資者不負責任的現象發生。
四、規范上市公司利潤分配。在A股市場,企業虧損高管高薪、投資者現金分紅少而高管動輒拿幾百萬上千萬的高薪司空見慣。筆者認為,規范上市公司利潤分配是市場健康發展很重要的基礎性制度建設,建議監管部門出臺相關指導性意見,規范上市公司分配行為。上市公司正確處理按勞分配與按資分配的關系,調動投資者和勞動者二者積極性;正確處理監督公司高管和普通員工分配關系,對高管應實行基本工資+效益工資的分配模式,效益工資應與職工工資增長、對國家貢獻、對投資者回報按公司股票發行價計算不低于同期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掛鉤,以強化對投資者負責的意識,從制度層面規范分配關系,有效防止企業虧損甚至巨虧而高管仍然高薪的對投資者極不負責的現象發生;要鼓勵增加現金分紅比例,切實增強投資回報。
五、進一步加強監管,把保護投資者權益落到實處。
1.每一項改革措施的出臺,都應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對其可能對市場產生的影響特別是負面影響進行充分的評估和研判,防患于未然,防止市場非正常的大幅波動影響市場健康發展和對廣大中小投資者形成傷害。
2.開展“回頭看”活動,對前兩年IPO加速期間發行上市的所有企業進行一次全面的篩查,特別是對上市后業績大變臉的企業進行重點檢查,一旦發現存在弄虛作假欺詐上市的,堅決啟動對投資者的賠償和退市程序,清除“害群之馬”。
3.進一步采取措施規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確保信息披露的及時性、準確性、公開性,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
4.對內幕交易、利益輸送、尋租腐敗、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行為及時進行查處,特別是對直接責任人加大經濟處罰,采取行政措施和司法途徑等手段及時、快捷地完成對被欺騙而受損失的投資者的經濟賠償,切實把投資者權益保護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