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玲
【摘 要】 目的:探究小兒營養不良的發生原因以及對小兒營養不良患兒實施保健的相關對策。方法:從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到本中心進行檢查并確診的所有小兒營養不良患兒當中隨機選取其中的120例營養不良患兒作為本次的觀察研究對象,了解患兒發生小兒營養不良的原因以及保健情況。結果:導致患兒發生小兒營養不良的原因有很多,針對患兒營養不良的不同原因采取相對應的治療和保健措施,能夠顯著地改善患兒的營養不良情況。120例營養不良患兒經對癥治療干預之后均痊愈。結論:防治小兒營養不良,一方面需要進一步推廣小兒營養健康教育和科學合理喂哺的方法,同時要對營養不良患兒發生營養不良的原因進行嚴密分析,并根據營養不良的原因給予針對性的治療和保健,才能顯著改善患兒的營養不良狀況,促進患兒的正常健康生長和發育。
【關鍵詞】 小兒營養不良;發生原因;保健對策
小兒營養不良指的是小兒的能量和蛋白質的營養不良,是由于患兒機體缺乏蛋白質以及能量等常量營養素所引起的營養缺乏癥,據悉,小兒營養不良多發于患兒的嬰幼兒時期,以患兒的體征低下、生長遲緩、形體消瘦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同時伴發著反應遲鈍、體溫偏低、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腹瀉以及便秘等臨床癥狀,嚴重者甚至會引發患兒臟器功能紊亂,導致患兒死亡[1]。為了降低小兒營養不良的死亡率,顯著改善患兒的營養不良狀況,促進患兒的正常發育和健康生產,本文作者對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中心收治的120例小兒營養不良患兒的發生原因和保健對策進行簡要的探究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到本中心進行檢查并確診的所有小兒營養不良患兒當中隨機選取其中的120例營養不良患兒作為本次的觀察研究對象,有64例男性患兒,56例女性患兒;從患兒的年齡來看,患兒年齡3個月~6歲,平均年齡為(2.3±1.6)歲;從患兒的地區分布情況來看,城鎮的有35例,農村的有85例;從患兒的喂養方式來看,純母乳喂養的有23例,人工喂養的有57例,混合喂養的有40例;從患兒營養不良合并疾病來看,消化道感染的患兒有37例,口腔潰瘍的有16例,喂養困難的有8例;從患兒的營養不良程度來看,輕度營養不良的有46例,中度營養不良的有59例,重度營養不良的有15例。
1.2 方法
1.2.1 營養不良的原因分析 對這120例營養不良患兒的營養不良發生原因進行調查和分析,調查分析的方法包括詢問患兒的家長,查閱患兒既往的病歷資料。總的來說,經過分析和研究發現,在本研究的120例營養不良患兒當中,導致患兒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患兒母乳喂養困難,或者由人工喂養和混合型喂養所引發的,從母乳喂養來看,有些母乳的乳汁比較少,同時有可能母親在喂養時不正確的喂養方法,并且不規律的輔食等會導致患兒營養不良;2)混合喂養中主要的問題在于患兒的喂養方式不統一導致患兒攝取營養不足;3)從人工喂養方面來看,這種人工喂養方式往往很難為患兒提供足夠的營養成分,同時也與人工喂養的時間不正確有關。
1.2.2 治療方法 對這120例營養不良患兒進行治療,臨床治療營養不良的原則是處理并發癥,去除病因,促進患兒的消化和代謝,調整患兒的飲食,加強對患兒進行護理,預防新的其他并發癥。
1)從處理并發癥方面來看,要糾正患兒的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情況,對患兒進行抗休克、抗感染處理,糾正患兒的酸中毒和腎衰情況,給予患兒臨床對癥治療。2)從去除病因方面來看,對患兒的原發疾病進行積極治療,糾正患兒先天畸形情況,治療患兒的消化道感染和口腔潰瘍[2]。3)從調整飲食方面來看,根據患兒的消化能力為患兒選擇適宜的食物,嬰兒給予母乳喂養,在母親沒有母乳的情況下,可以采用配方奶粉或者牛乳進行喂養;幼兒可以給予適量的鮮魚粉、肝泥、蛋類、肉沫以及豆漿,增加患兒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攝入量,喂養的方法要以口服為主,對于無法口服的患兒,采用鼻飼或者靜脈營養支持的方式給予;4)促進患兒的消化和代謝,給予患兒5.0~7.5g適貝高開水沖服,每日3次,加快促進患兒的消化;給予患兒10~20mg的苯丙酸諾龍肌肉注射,肌注間隔3天1次,增強患兒的食欲,促進患兒蛋白的合成;給予患兒0.5~1.0mg/kg的鋅制劑,每日1次,提高患兒的味覺敏感度,給予患兒20~25g葡萄糖口服,肌肉注射患兒2.0~3.0U胰島素,每日1次,增加患兒的饑餓感,這些藥物治療和營養補充,均為2周1個療程。從患兒的護理方面來看,首先在了解患兒飲食的基礎上對患兒的飲食進行調整,從小劑量開始,循序漸進地增加食物的種類和數量,調整患兒的飲食時,不能操之過急,叮囑患兒在進食過后要漱口或者刷牙,避免患兒發生口腔炎;患兒身下的褥墊要保持柔軟,由于患兒營養不良的原因使得患兒的皮下脂肪層比較薄,容易形成壓傷,需要經常給患兒翻身和按摩,對于出現水腫癥狀的患兒,需要加強對患兒的皮膚進行護理,預防患兒出現滲出性感染,注意患兒的保暖,當患兒的病情和營養不良癥狀有所好轉時,可以協助患兒進行適當的肢體活動,加快促進患兒體力和智力的恢復;盡量不要帶患兒到公共場所,加強對患兒飲食衛生的監控[3]。
2 結果
對這120例營養不良患兒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導致患兒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點:1)患兒的喂養方式不對,在患兒喂養過程當中,喂養時間的不規律、食物本身的營養不足等;2)患兒存在原發性疾病,比如患兒的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對患兒的消化和代謝存在問題,阻礙了患兒營養物質的攝取和吸收;3)患兒體質積弱。120例營養不良患兒經對癥治療干預之后均痊愈。
3 結論
本次數據顯示,喂養時間的不規律、食物本身的營養不足、存在原發性疾病、患兒體質積弱等是誘發營養不良的關鍵因素,因此改善患兒營養不良的一個非常重要原因就是加強對患兒進行保健治療。
從對患兒的保健方面來看,首先是對患兒的環境進行護理,保持患兒方面的干凈整潔和空氣通暢,保證患兒能夠吸收足夠的陽光,循序漸進合理的調整患兒的飲食結構,在患兒的日常飲食方面,盡可能地給予患兒維生素、蛋白質和熱量等含量高的食物為主,同時給予患兒的食物要以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盡量讓患兒養成少吃多餐的習慣,讓患兒的家長盡可能地提高自身的烹飪技術,改善和提高患兒的食欲,促進患兒的生長發育。其次,要對正處在妊娠期的孕婦、哺乳期的小孩家長進行小兒營養健康教育活動,患兒的營養不良與患兒家長的營養健康知識不足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社區、嬰幼兒保健處需要定期組織小兒家長參加健康知識的講座,加強對患兒家長進行小兒營養健康實施的普及,向患兒家長大力宣傳科學、健康的喂養方法和意識,提高患兒家長的小兒營養健康知識。最后,在喂養方面,需要對患兒進行合理喂養,在新生兒出生后,醫院需要加強對患兒的營養狀況和身體狀況進行檢查,并鼓勵患兒盡可能的母乳喂養,根據患兒的年齡適當添加營養的輔食。保證患兒的正常消化、吸收[4]。
參考文獻
[1] 劉小花.小兒營養不良的健康教育及保健方法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29):396-397.
[2] 楊明勇.探討小兒營養不良的發生原因及臨床治療措施[J].母嬰世界,2015,20(08):38.
[3] 郝麗,胡玲玲.兒童營養不良健康教育及保健方法的研究與分析對策[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7,28(12):1471-1472.
[4] 朱建玲.酒泉市2008~2012年兒童保健工作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24):3895-3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