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豪
5月2日,筆者隨同《紅周刊》巴菲特股東大會深度報道小組,奔赴美國奧馬哈,參加巴菲特的伯克希爾股東大會。能親自去美國近距離的聆聽股神巴菲特的投資感悟和對生活的理解,這個機會筆者十分珍惜。出發前往奧馬哈之前,筆者認真思考了這次朝圣之旅的目的:看看美國的投資者如何看待這位股神、伯克希爾的股東是如何堅守的、這次股東大會能給與會者帶來什么新的東西。而這8天的奧馬哈之旅,的確也讓筆者受益匪淺,對投資有了不少新的認識和感悟。
巴菲特和芒格的堅持
奧馬哈,美國中部一個不起眼的小鎮,因為巴菲特而名揚世界。為了參加大會,很多人半夜排隊就為了能占到最好的位置。得益于《紅周刊》提前考慮的比較充分,我進到股東大會場內坐的位置比較不錯,最近距離巴菲特僅僅2米。
巴菲特是個很守時的人,在股東會開始前1個小時就到了會場。雖然巴菲特已是88歲高齡,但一點看不出來疲態的樣子,神采奕奕,談笑風生。94歲的芒格,需坐輪椅出行,但進會場時他還是拄著拐杖自己行走,表明他還行。
今年的股東大會,巴菲特和芒格一共回答了56個問題,用時6個多小時。在回答問題過程中,他們一直在闡述一個很重要的投資原理,即你投資的不是股票而是企業,你掙的是企業未來成長的錢。還有就是要學會堅持長期持有,巴菲特舉了一個例子,如果投資者在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艱苦的時候投資1萬美元到股市,今天這筆錢是5200萬美元。也就是投資者只要買進不太差的股票持有70年,獲得的收益是5200倍,這個舉例得到了會場與會者的熱烈掌聲。
那么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的話,筆者覺得巴菲特在向我們傳遞一個思想,也就是買股票一要在市場最低迷的時候,二要買到好的企業長期持有,只有長期持有你才能分享到時代和企業發展帶給你的財富。這讓我想到我們在很多時候,雖然也是在投企業,但可能過于去看中企業短期的股價的表現,而沒注重企業本身的質地和未來的發展,包括它所處行業在這個社會發展當中的地位,以及所擁有的市場競爭力。這些就表明我們的視野和格局和巴菲特相比,還有不少差距。
說到堅持,股東會上巴菲特和搭檔芒格從早上8點半一直坐到下午3點半,回答股東的提問時間長達,6個多小時,這種毅力不是一般人能夠堅持的,即使是臺下抱著朝圣心態來的股東,也沒有這個耐心。據我觀察,在股東大會剛開始時,臺下的股東們熱情高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臺下的股東們有的打盹了,有的就走神了,或者是去購物等等,只有部分股東從始至終都認真在聆聽。
美國投資者眼中的巴菲特
筆者本次參與股東大會的目的之一,就是看看美國的投資者如何看待這位股神,以及伯克希爾的股東是如何堅守的?通過與參會的美國投資者溝通,筆者發現美國的散戶跟中國的散戶沒有任何區別,也就是說他們對市場的認知都停留在一個普遍的大眾的認知水平上,那么為什么他們去買巴菲特的股票?
隨后筆者跟一位屬于美國精英階層的投資者進行了交流,他今年30來歲,在硅谷做工程師。他們很有錢,年薪上百萬美元,典型的美國中產,那他們買巴菲特股票的理由又是什么呢?他們跟筆者說他們工作很忙,沒有精力去理財,但是他們又有這方面的需要,因為美國的消費也很高的,他們需要這個資產保值增值,那么他需要找一個非常靠譜的優秀的管理人來去幫他管理這些資產。他們對投資回報的要求沒有那么高,穩健就好,看了很多基金覺得巴菲特還是很穩健的,雖然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不是最高的,也就平均20%左右,與有的對沖基金比可能比他的收益還要低,可以說它不是最優秀的,但是他是比較穩健的。這樣就是說美國中產希望找一個更靠譜的基金管理人來去幫他們管理這些資產。就像買企業要買龍頭和信譽好的一樣,他們也選擇信譽度最好的基金,這叫筆者想起芒格說過的一句話,幾十年來伯克希爾一路走來沒有丑聞,這是值得驕傲的。
奧馬哈之旅的新感悟
跟美國投資者交流之后,筆者開始梳理其投資理念與A股市場的散戶投資者的異同。以筆者的體會而言,在A股市場,很多投資者都覺得自己進入市場就是來撈錢的,沒有把風險放在第一。
所以巴菲特有句名言就是:你做股票首先一點就不要虧掉本金,第二就是記住第一點。但是我們很多的散戶根本不考慮虧本金的問題,那么這就導致了中國股票市場跟美國股票市場相比,美國能走長期牛市,而中國走不了長期牛市,中國一直在低位震蕩,也有這方面的原因。也就是說我們散戶所主導的這種市場,它的特征就是追漲殺跌,包括現在我們監管這方面結構性的調整,又給未來的走勢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而美國不是,美國是機構主導的市場,機構的特點是中長期持有,因此更注重企業的價值,世界經濟的長期復蘇表現又反哺股市走出慢牛,形成良性循環。
總的來說,中國股市機構化任重道遠。
另外,此次奧馬哈之旅,《紅周刊》派出了強大的報道團隊,《紅周刊》巴菲特股東大會深度報道小組成員在奧馬哈的專業報道和敬業態度讓我由衷敬佩。我們一起朝夕相處了8天,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幫助,這讓筆者體會到了大家庭般的溫暖。再次感謝《紅周刊》前方報道組,明年巴菲特股東大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