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丹
本周A股納入MSCI指數的成分股塵埃落定,6月1日起,A股將有234家公司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A股國際化趨勢已經不可逆轉,入摩之后A股會逐步迎來長線配置資金,從流動性來看無疑是一大利好。但在筆者看來,這一利好經過將近一年的消化,短期效應已經充分反映在走勢上,投資者反而應當警惕六月行情見光死的可能,做好未雨綢繆的準備。
站在市場博弈的角度,2017年6月A股第四次闖關MSCI成功,就已經算是利好落地,經過媒體和研究機構的充分宣傳引導,看好入摩之后行情的資金早已經陸續入市,而且已經有明顯的迎合入摩之后資金騰挪的動作,即“抓大放小”,去年下半年以來大市值指數走勢明顯強于小市值指數。公開數據顯示,QFII(合格境外投資者)從去年下半年明確A股入摩之后,便持續增持A股,今年一季度A股出現大幅震蕩仍不改增持態勢,直至近期滬港通、深港通依然維持大手筆流入。由此可見,最近一年以來已經有許多主動型外資提前布局A股,而不是傻傻地等到正式入摩之后才去追買。盡管相關數據統計顯示,參考MSCI成分股的被動配置型的外資可能將有1000億人民幣之多(在6月1日之后買入A股),但這些被動型配置資金能否完全抵擋得住提前布局資金的獲利賣壓,不無疑問。而1000億人民幣看似巨量,但相比目前全天成交金額4000億左右的A股,也就相當于一小時的成交而已;而相比滬深兩市超過56萬億的總市值、超過44萬億的流通市值,只能算是毛毛雨而已。
有研究以韓國和臺灣地區為例,指出入摩之后外資配置比例提升對當地股市的長期推動作用,但這兩地的市場容量和A股相比不在一個重量級之上,指望外資來當“解放軍”并不現實。
而參照15年前A股開放QFII入市的經驗,當時上證指數在1500點左右,正好位于2001~2005年熊市的中段位置(見附圖)。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當時QFII進場并未扭轉熊市的格局。更何況,外資并不是新韭菜,而是富有全球投資經驗的老手,重點鎖定的成分股又是業績和流動性俱佳的品種,以長線投資的方式細水長流進入股市,想割外資韭菜不成反而很容易割傷自己。
除了利好出盡見光死的效應之外,本身六月份就是A股比較兇險的月份,2001、2015年兩次牛市頂部均在當年6月出現,其中和季度末迭加半年末資金面緊張存在很大的關系。而近期美元指數持續走強帶來的外溢效應,已經給許多新興市場的匯率帶來沖擊,未來這一全球流動性緊縮會不會波及中國也是值得觀察的重點。在利好出盡加上資金面不容樂觀的情況下,提前布局的資金稍有風吹草動便很容易獲利了結賣出。值得注意的是,近期藥明康德、富士康(證券簡稱“工業富聯”)等獨角獸公司陸續發行上市,在6月份出現結束連續漲停、開板震蕩的可能極大,將會對市場帶來一定程度的資金分流效應,容易形成加劇資金面緊張的效果。
因此,在目前全市場熱議MSCI的時候,投資者更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對于手中漲幅巨大的品種選擇適當時機兌現盈利。當然,如果手中的持股估值合理,漲幅不大,在基本面沒有重大利空的情況下,長線持有也無妨。而對于入摩之后的長期效應,投資者應重點著眼于長線,特別是未來納入因子的提高,將會是外資不斷增配A股的關鍵。9月3日,A股的納入因子將從2.5%上升一倍至5%,如果未來出現一波調整,將是精選MSCI成分股的好時機,在此之前投資者還是以多看少動、多做基本面功課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