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林安 朱志清 徐清 廖友根 陳玲
摘要 根據2016年東海區斷面調查資料,采用流動分析法對海水中磷酸鹽(PO4-P)、亞硝酸鹽(NO2-N)、硝酸鹽(NO3-N)、氨鹽(NH4-N)、硅酸鹽(SiO3-Si)5項營養鹽進行了分布格局研究。結果表明,磷酸鹽含量高值主要出現在東海北部及長江口和舟山群島外側海域,而黑潮區和臺灣暖流海域則存在大片低值區;除黑潮區和臺灣暖流海域表層無機氮(DIN)含量較低外,東海長江口鄰近海域和江浙沿岸海域表層DIN含量均較高;硅酸鹽含量分布除東海北部和江浙近海海域硅酸鹽含量低于0.32 mg/L外,其余海區表層硅酸鹽含量均低于該值。
關鍵詞 東海;流動分析法;磷酸鹽;無機氮;硅酸鹽
中圖分類號 X83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16-0075-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survey of the east sea area in 2016,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hosphate(PO4-P), nitrite(NO2-N), nitrate(NO3-N), ammonia salts (NH4-N) and silicate (SiO3-Si) in seawater were studied by flow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ed: the high phosphate content mainly appeared in the north East China Sea and the outer waters o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the Zhoushan islands, while the black tide area and the Taiwan warm waters had large area of low value, in addition to the lower surface inorganic nitrogen(DIN) of the black tide area and the Taiwan warm current, the adjacent waters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of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surface DIN of the coastal waters of the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s were higher;the content of silicate distribution was lower than 0.32 mg/L in the northern and coastal waters of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surface silicate content of the remaining sea areas was lower than that.
Key words East China Sea;Flow analysis;Phosphate;Inorganic nitrogen;Silicate
東海是我國陸架最寬的邊緣海,海域面積寬闊,受以長江、錢塘江等入海徑流和東海多個水團交匯的共同作用,營養鹽循環特征復雜多變,含量豐富,適合浮游植物的生長和繁殖,為魚蝦貝類的重要索餌場和產卵場[1]。
近年來隨著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營養鹽(特別是氮、磷等特征污染物)入海通量持續升高,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嚴重,并導致一系列生態系統異常響應,赤潮等海洋災害頻發[2]。對東海海域營養鹽分布格局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東海富營養化特征及差異性,并為東海海洋環境研究提供數據基礎。
鑒于此,筆者根據2016年5月東海區斷面的調查情況,采用流動分析法測定了磷酸鹽、亞硝酸鹽、硝酸鹽、氨鹽和硅酸鹽含量[3],并采用克里金法預測和確定了其分布格局。
1 材料與方法
1.1 采樣時間與海域
調查時間為2016年5月,主要包括斷面調查、近岸以外海域生態環境監測調查(120°~128°E、25°~33°N),共設有36個采樣點(圖1)。
1.2 樣品測定
營養鹽樣品采集后,立即進行抽濾,采樣瓶用樣品潤洗3次,灌裝采樣瓶體積2/3的水樣,并進行樣品編號。用塑料密封袋密封,平均10個樣品密封1袋,放入營養鹽專用冷凍冰箱中,在-20 ℃下立即冷凍保存。由于冰凍后的硅酸鹽成膠狀,立即測定將會引起較大誤差。在實驗室內放置24 h后再進行硅酸鹽的測定。其中,氨鹽在樣品分析過程中易受空氣重氨成分的干擾,每個樣品分析時,都使用聚乙烯膜將樣品封口,降低樣品與空氣的接觸頻率,確保測定結果的準確性。
1.3 數據處理
基于表層海水營養鹽的測定結果,利用空間插值進行營養鹽分布預測,包括數據表達與空間可視化、半變異函數建模和插值預測圖。數據利用克里金法即空間局部插值法進行分析預測,該方法被認為是在有限區域內對區域化變量進行線性無偏最優估計的一種方法[4]。該研究采用球型模型(Spherical)對原始數據進行探測,繪制出東海海域營養鹽的分布格局。
2 結果與分析
2.1 東海海域主要營養鹽分析結果
營養鹽的分布變化主要受水文狀況影響和調控。受長江和江浙陸源徑流的影響,長江口外側水域和江蘇、浙江沿海終年保持較高的營養鹽含量,并在河口峰附近形成明顯的營養鹽鋒面[5]。長江沖淡水首先向東偏北方向伸展,在約124°E向東偏轉,再向東南方向延伸,其影響覆蓋了121°E、28°~33°N以西的大片海域。同時臺灣暖流對東海營養鹽的分布也有一定影響,表層水顯示出低營養鹽分布(圖2~4)。
2.2 磷酸鹽的分布格局
由表1可知,東海海域磷酸鹽濃度范圍為0~0.023 mg/L。根據克里金方法繪制的東海海域磷酸鹽分布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高濃度磷酸鹽主要分布于長江、錢塘江入海口和浙江北部近海海域,表明該營養鹽受陸源徑流影響明顯。長江口和近岸海域是赤潮高發地區,初級生產力水平較高[6]。長江、錢塘江等陸地徑流向東海
近岸海區輸入大量的磷酸[7]。這與該研究中磷酸鹽的分布范圍結果相一致,也與葉然等[8]對東海表層葉綠素a的分布研究結果一致。這表明以高磷酸鹽濃度為特征的入海徑流在近海海域易于積累,所以在長江、錢塘江入海口和浙江北部近海海域形成了高磷酸鹽濃度分布區。
2.3 無機氮的分布格局
由表1可知,硝酸鹽、亞硝酸鹽和銨鹽濃度分別為0.002~0.268、0~0.022和0~0.089 mg/L。3種無機氮營養鹽濃度大體呈現自西向東遞減的變化趨勢(圖3)。其中,硝酸鹽和銨鹽含量高值在水域表層主要出現在123°E的近岸海域和長江入海口,浙江沿海水域表層DIN(NO3-+NO2-+NH4+)含量亦較高,但僅限于近海,這與磷酸鹽分布范圍一致,表明無機氮也主要由陸源徑流輸入。在東海東南部海域(黑潮區和臺灣暖流區)表層DIN含量相對較低,這與黑潮和臺灣暖流低營養鹽的特征相一致[9-11]。但該研究還發現在離岸海域出現高亞硝酸鹽濃度分布區,這可能是因為該次調查中125°E以東站位較少,采用克里金法進行分析預測時不能獲得其準確的分布情況,在后續研究中需增加采樣點。
2.4 硅酸鹽的分布格局
硅酸鹽濃度為0.044~0.732 mg/L(表1)。分析結果發現在124°E、32°N附近海域硅酸鹽濃度明顯高于周邊海域(圖4),且高濃度海域集中于中國近岸海域,與硝酸鹽和磷酸鹽的分布特征類似。研究發現,攜帶高濃度硅酸鹽的蘇北沿岸流受東北季風的作用會向南流動[9-11],這可能是造成124°E、32°N附近海域具有較高濃度(0.4 mg/L)硅酸鹽的原因。此外,少部分蘇北沿岸流會輸送至長江口附近與之混合后繼續向東南方向入侵,在疊加錢塘江等入海徑路輸入,從而形成121~122°E海域的硅酸鹽濃度高值區[9-11]。
3 結論
東海與西北太平洋相連,易受黑潮流系影響,同時作為我國陸架最寬的邊緣海,眾多的河流(長江、錢塘江等)把大量的陸源物質攜帶入海,并且還受到沿岸流、黃海冷水團和東亞季風的交替作用,生態環境十分復雜。利用營養鹽冷凍保存法和流動注射分析法對東海海域營養鹽的分布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表層磷酸鹽含量高值主要出現在東海北部及長江口和舟山群島外側海域,而黑潮區和臺灣暖流海域則存在大片低值區。除黑潮區和臺灣暖流海域表層DIN含量較低外,東海長江口鄰近海域和江浙沿岸海域表層DIN含量均較高。表層硅酸鹽含量分布與DIN和磷酸鹽顯著不同,除東海北部和江浙近海海域表層硅酸鹽含量低于0.32 mg/L外,其余海區表層硅酸鹽含量均低于該值。
參考文獻
[1] 洪華生.中國區域海洋學:化學海洋學[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2] 孫濤,陶建華.波浪作用下渤海灣近岸海域污染物的輸移擴散規律[J].海洋與湖沼,2004,35(2):110-119.
[3] 葉林安,章紫寧,朱志清,等.采用流動注射分析法測定海水中的五項營養鹽[J].浙江水利科技,2016,44(3):4-9.
[4] 劉愛利,王培法,丁園圓.地統計學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5] 高生泉,林以安,金明明,等.春、秋季東、黃海營養鹽的分布變化特征及營養結構[J].海洋學研究,2004,22(4):38-50.
[6] 周偉華,霍文毅,袁翔城,等.東海赤潮高發區春季葉綠素a和初級生產力的分布特征[J].應用生態學報,2003,14(7):1055-1059.
[7] LIU S M,ZHANG J,CHEN S Z,et al.Inventory of nutrient compounds in the Yellow Sea[J].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2003,23(11/12/13):1161-1174.
[8] 葉然,劉艷云,崔永平,等.東海營養鹽結構的時空分布及其對浮游植物的限制[J].海洋與湖沼,2015,46(2):311-320.
[9] 韋欽勝,劉璐,戰閏,等.夏季南黃海海水化學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0(1):82-88.
[10] 王保棟,戰閏,藏家業.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營養鹽的分布特征和輸送途徑[J].海洋學報,2002,24(1):53-58.
[11] 王奎,陳建芳,金海燕,等.長江口及鄰近海區營養鹽結構與限制[J].海洋學報,2013,35(3):128-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