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6月開始將中國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和全球基準指數。在筆者看來,入摩對A股短期影響有限,但會提振市場的信心,個別成分股可能會迎來一波行情。中長期看,對A股的益處遠遠不止帶來增量資金那么簡單,對我們國家金融市場的開放與國際化、優化投資者結構、重塑市場的估值體系、樹立長期價值投資理念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2017年6月21日,MSCI決定將中國A股納入其新興市場指數,預計納入中國A股的200多只大盤股。基于5%的納入因子,這些A股約占MSCI新興市場指數0.73%的權重。MSCI計劃分兩步實施這個初始納入計劃,以緩沖滬股通和深股通當前尚存的每日額度限制。第一步預定在2018年5月半年度指數評審時實施,第二步在2018年8月季度指數評審時實施。倘若在此預定的納入日期之前滬股通和深股通的每日額度被取消或者大幅度提高,MSCI不排除將此納入計劃修改為一次性實施的方案。
而從最新消息來看,自5月1日期,滬港股和深港通每日額度擴大四倍。如果此舉滿足MSCI指數將納入A股一次性實施的前提要求,那A股相關個股有望在6月份按5%一次性納入,短期會有100多億美元的資金配置A股,相當于六七百億人民幣的規模。不過,對應目前A股市場4000億左右的日成交額來看,短期影響是有限的。此外,考慮到今年上半年以來,受“資管新規”和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市場整體風險偏好偏低,“入摩”短期將會提升市場的風險偏好。
而從長遠來看,“入摩”進一步體現了國家金融市場的開放與國際化的決心,有利于進一步優化投資者結構。如果A股被納入的比重不斷增加,未來可能有超過3400億美元的增量資金進來。同時考慮到目前公、私募有不少跟蹤MSCI指數的產品已成立或準備成立,未來也會有不少增量資金進入。
近日中國同意給予日本2000億元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支持日本金融機構積極通過RQFII投資中國資本市場,一方面反映出我們國家金融市場持續開放的決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的A股市場已經處于可投資區間,對海外投資者有很強的吸引力。
在剛剛結束的中美投資者論壇上,巴菲特表示,中國經濟幾十年來取得的發展是一個“奇跡”,旗下公司將擴大在華投資,同時表達了看好中國股市的看法,并透露他們已經在中國市場尋找好了一些“獵物”。巴菲特老搭檔芒格認為,盡管面臨著成長的煩惱,但中國擁有光明的未來。他還指出,與美國相比,中國市場現在要便宜得多。
“入摩”也有望重塑市場的估值體系,對樹立長期價值投資理念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今年以來海外投資者通過互聯互通機制從香港購買A股的標的集中在“大消費”板塊,以家電、醫藥、電子行業的龍頭股票為主。值得一提的是,在剛剛過去的4月,流入A股的外資金額已超過380億元人民幣,是3月總量的三倍,這些海外投資者偏好的股票業績表現非常穩定,估值也相對合理,有很高的安全邊際,與MSCI指數公布的成分股有很大的重合成分。
從MSCI成分股的特征我們不難看出,未來“大金融、大消費”板塊是外資青睞的對象,而高ROE、低估值,有安全邊際的價值股會是配置的首選。行業上我們也看好以“大消費”板塊為主的醫藥、軟件、零售等。
綜合來看,“入摩”對于A股市場而言,是一個里程碑事件,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歷史經驗看,“入摩”之后短期的影響幾乎都是正面的,至于長期影響幾何,歸根結底,還是與我們國家經濟的基本面、A股上市公司的質量和競爭力緊密相連。我們堅信A股的中長期趨勢是向上的,正所謂“你若盛開,清風自來”,隨著改革的推進和經濟結構轉型的成功,未來A股的吸引力一定會讓海外資金無法忽視。
(本文作者系志開投資董事長、投資總監羅敏。文中股票只做舉例,不做買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