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延秋
摘 要:近年來,隨著污染問題的擴大化,各地政府也在逐漸加大對水污染問題的治理投入,不斷引進新式的污水處理技術和設備。所以我們在進行污水處理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守處理設備的操作章程,在出現故障的時候及時展開修理,在使用結束后對設備進行有效的維護和保養,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設備的順利運行,提高工作效率。
關鍵詞:污水處理;新技術;污水設備;維護保養
1 污水處理工作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污水排放量也日益增大,水質越來越復雜,許多傳統的污水處理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污水處理工作的需求。但是一些污水處理廠對于新式的處理技術比較排斥,不敢去嘗試新的處理技術和設備,思想觀念十分陳舊。同時在學習先進的處理技術的過程中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無法引進先進的處理技術和設備,大部分企業只能繼續沿用傳統落后的工藝方法,影響了我國污水處理的效果。
2 污水處理的新技術應用
2.1 BAF技術
BAF即曝氣生物濾池,它是指一種表面存在生物膜的過濾材料,將污水按從下到上的順序流過這一材料,由池底持續提供曝氣,促使有機物處在好氧穩定狀態。此外,處理后產生的出水還能用于反沖洗,進一步排除剩余污泥。BAF的優勢主要在于:(1)占地面積與池容積都很小。由于它具有很大的容積負荷,可達一般的生物處理四倍以上,最高可達十倍,而其占地面積與池容積都很小,往往不足一般生物處理的20%,更小的只有10%。(2)出水質量高。以最容易達到的6kgBOD5/(m3·d)容積負荷為例進行分析,正常條件下的出水,BOD5與SS均小于20mg/L,具有很高的去除率,不僅符合國家排放標準,而且還能直接在中水處理應用。(3)流程簡單。采用BAF后,能直接省略回流泵房及二沉池,精簡處理的過程,減少占地,降低投資。目前,該技術在發達國家得到廣泛應用,但在我國工程實例較少。
2.2 厭氧污泥床反應器
厭氧污泥床反應器構造可分為三部分:上部的作用在于分離、中部用于積累懸浮狀污泥、下部則為污泥床。污水進入后,從底部經下部污泥床和厭氧細菌進行反應,有機物發生分解,生成沼氣;然后不斷向上經中部積累處于懸浮狀態的污泥,使之前未充分反應的有機物進一步分解;最后含有固液氣三相的液體經上部完成分離。其中,氣室對沼氣進行分離,并由導管向外排出。沉淀區對污泥進行分離,之后退回下部污泥床,確保反應器始終有充足生物量。氣固兩相分離后剩下的上清液被出水渠引出。這一處理技術與其他技術相比,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它能在內部對厭氧顆粒污泥進行培養和生產,具有很好的活性與沉降性,可以制備沼氣,屬于產能型污水處理系統。此外,使用反應器時無需對其攪拌和人工裝填,三部分構造都十分簡單,對運行管理沒有特殊要求,也不會產生能耗。同時,因厭氧菌有很長的世代期,對有機物實施降解時,不會合成很多菌體細胞,所以實際產泥量較少,有助于降低污泥處理投資。通過實踐可知,通過對該處理技術的合理應用,除了能對不同類型的有機廢水進行有效處理,還能生產并回收大量沼氣,并直接用于發電或民用,效益突出。
2.3 IC反應器
IC反應器即內循環厭氧反應器,是將之前提到的UASB反應器所用的三相分離技術與顆粒化處理技術為基礎,通過改進而產生的新一代污水處理反應器。從構造方面看,它可以看作是由兩個UASB反應器通過串聯制成的。污水進入處在下層的反應器,與成顆粒狀的厭氧污泥發生反應,分解大部分有機物,生成沼氣,被反應器回收,同時沿內部提升管不斷上升,將混合液從初始位置逐漸提升到設置于頂端的分離裝置,此時沼氣從氣管向外排出,污泥與水的混合物繼續沿管回流到底部,與進水、顆粒再次混合,發生反應。通過這種形式的內循環,反應器生物量、升流速度以及污泥齡都將得到明顯提高,促使污泥處在最大程度的流化形態,從而起到增強去除能力的作用。由下層反應器處理完的污水向上層流入再次發生反應,可對未充分反應的有機物進行重復降解。降解后產生的沼氣先是被回收,然后從導管排出,而經過分離的上清液從水管排出反應器外,污泥則退回反應器。至此,完成整個處理過程。該反應器將沼氣作為運行動力,對下部混合液進行內循環,對污水進行強化預處理。此外,上層又對污水進行二次處理,確保系統出水滿足預期要求。
3 污水處理設備的維護保養
有效的設備維護保養不僅降低設備故障率,保證生產正常,又延長設備使用壽命,因此設備的維護保養十分重要。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建立健全設備管理制度。所有設備都有它的運行、操作、保養、維修規律,只有按照規定的工況和運轉規律,正確地操作和維修保養,才能使設備處于良好的技術狀態。所以污水處理企業要提高對于污水處理設備維護保養工作的重視程度,根據設備運行情況制定完善的設備維護條例,定期檢查和調整設備,做到設備保養責任到人。對各種設備編制詳細的操作規程,規定操作步驟,操作工人要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操作,設備使用過程中做好工況記錄。
(2)制定嚴格的設備養護制度。建立定期檢查設備檔案、維護保養記錄和值班日志制度。加大設備巡視制度,嚴格填寫巡視記錄。科學合理制定設備大修計劃,在保證生產正常運行的前提下,有計劃的對設備進行大修,促進設備運行的良性循環。
為便于管理,把保養條例和操作規程結合,編制在一起。保養條例中包括進行清潔、調整、緊固、潤滑和防腐等內容。保養制度應該針對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①例行保養-指運轉中的巡視檢查保養。
②定期保養-指定期停機檢查保養。
③停放保養-指設備備用機組或閑置設備的保養。
④換季保養-指設備入夏、入冬、梅雨期等季節性需要的保養工作,包括采取防曬、防寒、防潮、降溫等措施。
對主要設備制定設備檢修標準,通過檢修,恢復技術性能。有些設備,明確大、中、小修界限,分工落實。對主要設備明確檢修周期,實行定期檢修,而不是等到損壞十分嚴重時才修理。對常規修理,制定檢修工料定額,以降低檢修成本。
(3)加強人員素質培訓,科學使用設備。定期對現場操作人員進行的專業技術培訓,提升員工專業素質水平。亦可通過項目合作、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途經,從各個方面引進專業化人才。同時也要注重對現有人才的培養與鍛煉,加強對年輕管理干部的培養使用,促進管理人員隊伍的專業化,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提高人力資源使用效率,營造出一種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
(4)加強備品備件的管理與配備。為了提高日常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就需要盡可能地縮短污水處理設備的維修時間,這就需要在進行污水處理設備采購的同時,設備管理部門要對設備的易損部件進行有計劃的儲備,例如密封圈、軸承、保險絲、齒輪等等。定期地對備品和配件進行清點和補充,防止由于配件缺乏而影響到企業的正常運作。做到科學地實行備件管理計劃,提高庫存的合理性,避免因為大量采購備件,造成工廠設備儲量過多,零部件長期閑置而造成不必要的損耗。
4 結束語
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了時代的主流。近年來出現的環境污染問題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生活水平,而水污染就是其中一項極其嚴重的環境問題。因此進行污水再生化處理就成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手段,人們開始重視起污水處理這一循環發展的技術。
參考文獻:
[1] 朱興杰,于穎.污水處理新技術研究[J].民營科技,2017(5):38.
[2] 崔浩.污水處理設備運行的管理及維護措施探討[J].化工管理,2017(3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