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每當聽到同學們一針見血地批判事物的時候,我常常為他們的這種一語道破天機的勇氣和精神所感動,也常常為他們具有這樣深刻的審視事物的能力而嘆服,然而在與他們相處的過程中,我突然發現他們不僅缺乏敢于審視自我的意識,而且更缺乏正確評價自我的勇氣和客觀評價自我的能力,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教育的失敗。
然而辯證方法告訴我們,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多難度的,要辯證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品質,直接關系到學生正確對待批評和自我批評,形成健康心理。
一、利用課本知識,幫助學生樹立辯證思維意識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這種變化發展又都經歷著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事物在其變化發展中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在向學生傳播這些哲學道理的過程中,我結合他們日常學習和生活經驗,設定了揭示有關知識點的問題與情景,讓他們思考并一步步做出答案,使之清醒地認識到:自然界和社會、人類和自然、人和人之間都具有這種普遍聯系性,其變化發展具有相互制約性,這就是矛盾,這種矛盾的轉化又是從量變開始的,而質變的發生正標志著事物向前發展,這其中經歷曲折的道理。
明白道理,并不一定等待擁有意識,因此,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辯證意識仍然是教學中重點和難點,更是教學的目的。
二、班會教育更注重辯證思維方法訓練
一周一次的常規班會,學生們常常談到熱點話題是政教處的周考核結果,他們常常為過去一周所做出的努力未被得到肯定而偷笑,面對這樣的情緒,我們給了他們充分表達情感,渲泄情緒的時間和機會,并利用他們的這種關注集體的榮譽,珍惜集體榮譽的情感參與到他們的情緒渲泄中去,甚至發出比他們還要“激進”的怨氣,讓他們在我相當過火的埋怨聲中去體會那種“過分”的不合情理的情緒,讓他們對我的這種“過分”情緒產生煩燥情緒,讓他們對我們這種“過分”產生厭惡情感,此時我們教師轉而表達對學生們關注和珍惜集體榮譽的這份情感而贊賞,同時給他們講辯證法的條件論,幫助他們認識條件的相對意義和重要意義,驅除他們心理上的那種對考核結果懷疑,不信任和不滿的情緒,進而啟發引導他們思考在他們看來兩個都“不公平”的結果的合理性和現實性。
三、注重受挫教育,使學生在挫折和失敗的境遇中學會看到希望和光明,樹立信心
在失敗和挫折中學會看到希望和光明,樹立信心,堅忍不拔地勇往直前,這是人一生中最可貴的品質,也是人成就事業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學生作為跨世紀的祖國建設者了,能否擁有這種品質,直接關系到祖國的未來,培養學生不怕困難,戰勝困難的品質更為重要。
唯物辯證法的理論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發展階段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但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的一生也不過如此,如我班有個學生上進心很強,又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類競賽活動,她在每次參賽活動中都渴望自己成功,以期實現其價值目標,然而,正如她所說的一樣,生活總是在和她開玩笑,她幾乎在每次競賽中都以失敗而告終,于是,有一段時間她抱怨生活不公平,也曾以眼淚控訴過,以消極對抗過,以沉默抗議過,看到她的境遇,我在講解前進性曲折原理的時候,向同學們講述這她的遭遇,并以她的經歷為例分析可能出現的幾種結果,將導致的后果對人一生的影響,也請她做出發自內心的分析和選擇,課后我問她聽課為什么老點頭,她告訴我,她似乎明白了許多。
借此機會,我向他們講了保爾·柯察金、吳運鐸、張海迪、好同學宋彩玲……使他們明白人生不可能性一帆風順,學會從挫折和失敗中崛起。
四、注重學生“知情行”三方面的心理品德的培養教育
品德(亦稱道德品質),是指每個人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準則行為的表現的穩定的特征可傾向。品德作為個性品質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育學中要特別注重育人功能的發揮,所謂育人,無非是說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使其言行規范,符合社會道德準則要求。
在品德的教育培養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構成品德心理結果的“知、情、行”三方面的培養和教育。
知,即道德認識,按照哲學關于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的觀點來講,學生在其受教育教程中,能否形成統一的符合社會道德準則的道德規范,直接關系到學生良好的心理品德的培養和形成。
情,即道德情感。作為一種個人評價自己或他人行為是否符合自己所認同并要求維護、遵守的道德準則時所產生的內心體驗,在品德的培養中作用也重大,因為只有對事物產生了道德情感,個人所掌握的道德準則才容易轉化為道德信念,實現內化。
行,即道德行為,它是在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的基礎上內化為道德意識支配下和行為言論等,它既是實現道德動機的手段,也是衡量道德品質的重要標志。
知、情、行三者彼此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了良好心理品德的培養和教育中切不可偏袒任何一方。
五、品德不良的矯正問題
學生品行不良是指經常違反道德準則或犯有比較嚴重的道德過錯而錯。
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不良品行行為的形成既有外在因素的影響,也有內在因素,而內在因素又起著決定作用,學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外在因素主要來自社會,家庭的影響和學校不當的教育影響。
總而言之,在培養學生自我審視意識的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行,并不斷幫助學生矯正不良心理品德行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使學生形成健康心理,敢于自我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