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丹
在學校里,經常會聽到老師們、尤其是班主任們的抱怨:現在的孩子,規則意識太差!自己想怎樣就怎樣,一點兒沒有集體感!特別自私,我行我素!……
這是班級管理中非常常見的問題,總有些學生因為以上原因,違反學校班級里的各項規章制度,成為令人操心的群體,經常要牽扯老師很大的精力去實施教育工作,然而收效不盡人意,學生往往是一段時間的“懂事”之后就又“濤聲依舊”了。然而,每個班級,也總有這么一個群體,他們為人處世特別有禮貌,從來沒有違反規定,反而處處為集體著想,是大家眼里的行為楷模。作為高中班主任的我經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同在一個教室里,接受老師同樣的德育上的教育,結果會是如此的不同?為什么對于有些同學,老師在私下里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心思,絞盡腦汁想著如何有效的引導他們有正確的人生觀,卻是收效甚微?我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個人養成的習慣不一樣。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種行為習慣的背后是思想習慣,這是一個孩子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的一切對他產生的影響,而這種思想習慣的背后,最大的責任在于父母給予的家庭教育。
提到家庭教育,很多家長為之苦惱,不是不想做好,而是不知該如何是好。比如經常會聽到高中的家長對我們說:“老師,這個孩子我們是真沒辦法了!他就聽老師的!拜托老師您多批評他,教育他!對他嚴厲點兒!”“老師,這孩子從來不跟我們講學校里的任何事情,您能告訴我他在學校里到底咋樣嗎?”“老師,這個假期我一定好好批評他,好好看著他寫作業,抓好他的學習……”每當聽到這些話,心里都有隱隱作痛的感覺,為我自己的力不從心而痛,為家長的不當方法而痛,更為沒有更好的成全一個孩子而痛!如果家長對付一個孩子都沒有辦法,老師面對近百的孩子又會有什么更有效的辦法呢?如果孩子在高中這個自尊心很強的時期還是一味地批評,孩子的動力能被挖掘出多少呢?如果孩子到了跟家長啥話不說的程度,家長不該反思,是自己的什么行為阻止了孩子敞開心扉?沒有敞開心扉,又談何引導和教育?如果到了高中,孩子還是需要別人拿著鞭子趕著前進的人,他又能走多遠,而且會走的有多痛苦呢?
那么,作為家長,到底該如何更好的成全孩子呢?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以科學的方法正確的引導著孩子的思想態度、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一個“不嘮叨、不煩人”的愛孩子的家長呢?
我認為“無痕教育”是個良方。
無痕教育早已用于德育教育、教學教育領域,它是指把教育意圖和目的隱蔽起來,通過間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不留痕跡)給人以教育的教育方式,它被譽為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那么在家庭中該如何實施無痕教育呢?我認為,一方面,家長的無意間的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無痕教育;另一方面,是家長本來有意,卻看似無意的一些做法帶來的無痕教育。我們今天重點討論的是第二方面,我想以近期一則全國熱議的新聞——“高鐵門”事件為例。
2018年1月5日,G1747次從合肥到廣州的高鐵停在合肥站的時候,一位羅女士因為自己老公沒有趕上車,而阻止高鐵門的關閉。羅女士的老公因為遲到,檢票口已關閉,在檢票口處被攔住,而羅女士要求工作人員打招呼,給他老公放行,理由是就10秒鐘就能下來了,你們在這跟我講道理用了10幾分鐘,為什么不能用10秒鐘讓他下來就完事了……
就這樣一個簡單的情節,它可以反映出很深刻的問題。從公眾的輿論就可以看出,這個羅女士首先“無知”,不知自己已經在做違法的事情;第二,她“自私,沒有集體感”,處事只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不懂得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殊不知,她自己認為的短短10秒鐘,如果全高鐵幾百人,每人都需要10秒鐘處理自己的事情,該有多可怕?第三,她“沒有規則意識”,不懂得遵守規則,也不尊重規則,對規則沒有起碼的敬畏之意。
在全國熱議此事時,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認為這是一個良好的教育契機!最好的契機應該由父母抓住!比如,在跟孩子吃飯的這個比較輕松、孩子心無芥蒂的時候聊起這個新聞就是個非常好的無痕教育。如果孩子能在聽到這個新聞后,主動發表自己的看法,那就更加如魚得水了。如果孩子的想法正和你意,可以借機具體地夸贊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看問題的深度等等,相信還會讓他有種自豪感,而在這過程當中就強化了他該怎樣做個“不無知、不自私、有集體感和規則意識”的人;如果孩子沒有得出你想要的答案,但是說的也有道理,你可以給孩子一定的肯定,讓他知道你對他的認同,你倆就站在了正反方的同一方,之后你自然的表達自己其它的觀點,他就也很自然的接受了;如果孩子的想法是支持羅女士,我們也不要急于阻攔,說“你這個孩子怎么能這么想!”這會斷送你們良好的親子關系,也就相應斷送了你難得的無痕教育的契機了。你可以認真聽完他的理由和傾訴,然后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去想羅女士行為帶來的不良后果和影響,孩子很自然的就會認識到錯誤所在。孩子畢竟是孩子,對事情的看法可能更多的存在“孩子氣”,所以需要他人更加及時的正確的引導。
這就是無痕教育,看似簡單,卻一定比正面直接教育效果好百倍,孩子不僅收獲了做人的一些準則,也收獲了寫作文的素材,同時整個家庭也因此收獲了更加親密的親子關系,大家何樂而不為呢?但,這的確需要父母有雙敏銳的善于抓住教育契機的雙眼!
這是個需要用心的“差事”,什么樣的事情適合拿來做教育的契機,怎樣做到無痕,這都是要細細考慮的問題,也許這需要花費父母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然而比起對孩子有益這個無價之寶,還有什么是不值得付出的呢?也許這就是省心背后的不省心吧!而且無痕教育的事情可以涵蓋眾多,如何讓孩子有責任感?有理想?有信心?有恒心?如何自律?如何處理好同學關系、男女關系?這些既重要、又難教育的話題,如果做好了,無痕教育都可以起到最佳的教育效果的。
讓無痕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熠熠生輝,讓我們老師和家長合力,幫助孩子成全一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