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珍
隨著我國加大了初中教學新課程改革力度,初中的教學課堂逐步引入以生本理念為代表的新的教學理念。以生為本就是我們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關注、關心學生的成長,創設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充分利用教學教育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教會學生學會思考,教會學生探索,從而使學生學會數學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以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為學生綜合而全面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來引導學生逐步走上數學課堂,進而為學生良好地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新課標要求,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發展學生的心里機制,通過調動情商來增強教學效果而有目的的構建教學環境。良好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同化新的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利于保持,而且容易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去。創設教學情境,不僅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學生更好的體驗教學內容的情感,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更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合作交流、全面發展。例如:在教學《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時,為了形象地讓學生理解兩圓的位置關系,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演示了兩圓位置關系的變動過程,同時讓學生在變動過程中總結出每種位置關系有幾個焦點,圓心距與兩圓半徑之間的關系。而且我還向學生展示了奧運五環,讓學生去分別找出各環之間的位置關系。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以及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充分發揮預習,提高學生主動性
預習應該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有些教師并沒有真正認識到預習的作用,很多學生并沒有經過預習這一環節,就直接進入到課堂,開始了新課的學習。這樣一來,學生無法對知識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就難以發揮主動性,只能被動地依靠教師的講解,講到哪里,學到哪里。為此,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預習的作用,布置預習任務,引導學生預習,引導學生在預習中了解知識結構,從而使學生在聽教師講課時能胸有成竹,更有側重點。例如,在教學《二元一次方程組》之前,筆者要求學生進行預習,了解本節所要學習的內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加以標記,完成預習習題。通過預習,很多學生能初步了解方程組的概念,但對于如何解方程組卻感覺較難。于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聽到解方程組的過程時就全神貫注,對于難點也很快便突破了。這樣一來,課堂十分緊湊,學生認真聽課,積極思考,教學效率自然能夠得以保障。
三、重視實踐操作,引導自主探索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學習數學是與具體實踐活動分不開的,在數學教學內容中,很多問題需要學生動腦、動手、動口,調動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活動,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特別是學生動手操作活動,更是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一環。在教學中,盡可能地安排學生具體操作,盡可能地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拼一拼、量一量,再通過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理解新知識,從而提高數學能力。另外,安排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要做到適時,要在學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時進行。這樣,操作活動就能起到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和軸對稱》時,可以組織這樣的活動:⑴組織一次對稱圖形制作比賽。用卡片,紙板,甚至三合板來制作,并進行比賽,參加的學生一定會在笑聲中感到創造的樂趣。⑵收集有對稱圖案的蝴蝶、動物的照片,進行展覽。⑶教學中借助一幅學生非常熟悉而又滑稽的大頭娃娃的頭像,通過“眼睛的不對稱,讓學生想辦法使其變成對稱”這樣一個過程,使學生在游戲中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這樣的過程做到了“寓知識于游戲,化抽象為形象,變空洞為具體”,使學生的學習具有形象性、趣味性、操作性。讓學生在自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探究,這樣不僅能夠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而且也有助于高效數學課堂的順利實現。
四、創設多樣化學習,提倡自主學習
課堂教學中要敢于“放”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主動、積極地去學。要讓學生探求尋找規律,在探求中有意識地讓學生試一試,議一議,做一做,評一評,打破被動聽課,一問一答,“滿堂問”“滿堂灌”死氣沉沉的局面。 要創設多向交流,形成師導生探的良好情境。對復雜的問題,做到教師設點,學生劃線;教師鋪路,學生上山。課例中師生交流調查的情況,提出討論的問題,教師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提問,組與組之間有不同的意見,采用辯論會等的形式來達成共識。通過以上的環節學習,使學生對“用樣本估計總體”所具備的基本特征有比較充分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通過自主思考與智慧合作,提煉、概括出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意義、特征,再加以適度的練習加以鞏固、深化,一節課多元化的教學目標也就順理成章地實現了。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新課程如何改革,無論教師采用何種教法,都要把學生的主體性擺在首位,并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每個教師都要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興趣,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創新能力,使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