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興旎
我國小學語文真正意義上的口語交際教學從1904年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它從“聽說教學”發展而來,到2000年新的小學語文大綱頒布,其中將原小學語文大綱中的“聽話、說話”統一改為“口語交際”。 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繼續沿用“口語交際”這一說法,并且把它繼續推進。
首先,聽說教學中只有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單項交流,它只在教師與某一學生的一問一答的過程中進行,其他學生處于局外的地位。而口語交際教學中不僅有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也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形成了多向(雙向)互動的交際方式。教師在不同的活動中充當的身份也有區別,“聽話、說話”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形象是組織者。“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形象不僅是組織者,更是一位參與者,因為這活動發生在課堂教學行為中,需要教師設置一個人人都有話講的話題,共同參與的成員不僅有教師,還有生甲、生乙、生丙等,教師只是諸位參與者中的一員。
其次從活動的目的來看。口語交際教學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語境適應能力,要求學生根據對象和情境,抓住對方的說話的主旨,判斷對方說話的立場和意圖,恰當使用口頭語言和體態語言,注重文明的語言和態度,解決交際中出現的問題,達到自己的交際目的。而聽說教學只重視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說得好不好,語句通不通順,更像是選詞造句的訓練。如教師評價“說得很好,用詞很恰當,語句很通順。”
再次從是活動內容及形式來看。口語交際活動是交際活動,它的話題來自生活,如上例講的是學生“我”的業余生活中發生的事,這個話題與生活相結合,同時這個話題又是呈開放的形式,活動是在動態形式進行,教師很難預設整個過程。而聽說教學如上面的例子一樣,它的話題更多的是以看圖說話的形式出現,要求學生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對畫面進行描述,它其實脫離了生活,不是一種交際活動,往往以看圖說話的靜態形式進行,當然對剛入學的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采用這種活動形式,訓練他們話語的準確性也未償不可。
最后聽說能力是借助口頭言語接受信息和表達信息的能力。而口語交際是言語知識和交際技能的結合,不僅要注意聽說的品質,還要注意交流的恰當、得體、機敏。“口語交際能力”與“聽說能力”相比,它具有動態性、情境性、規范性、綜合性、簡約性、實踐性等特點。
1.動態性
口語交際不僅包括單向表述,也包括雙向交流。在單向表述時,說話人不僅要考慮如何出口成章、言之有理,同時還要注意根據昕話人的反應調整話題,而雙向交流中聽說雙方的角色不斷互換,憑著對對方言語的理解。作出恰當的反應,使話題在交互式交流中,在雙方的配合下逐步推進,達到交際目的。2001年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
2.情境性
所有的口語交際活動都是面對特定的對象,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進行,因此交際時必須考慮兩個問題:第一,要根據具體語境進行言語交流,說話看人、地、時,合乎分寸;第二交流過程中根據不同的反饋信息,進一步靈活采用各種交際策略,如解釋、重復、停頓、迂回、猜測、轉換話題等。
3.規范性
人們在交際活動過程中必須規范自己的語言,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如在口語活動中,必須要求學生在口語交際中使用普通話,做到發音準確:必須要求學生認真傾聽別人講話:必須要求學生在口語交際中把話說通順、說清楚,正確表達自己的觀點,盡量做到無語病,做到態度大方、有禮貌。
4.綜合性
對于言語行為來說,完成口語交際必須有多種系統參與,如思維、語言、心理、情感、態勢、語境等,各種系統互相配合、協調—致才能完成交際任務,因此一個人的認知水平、口頭語言能力、心理素質、思維能力等素質也會影響口語交際的效果。
5.簡散性
“簡”為用語簡略,“散”為結構松散。在口語交際尤其是雙向交流中,這兩點尤為明顯。一方面受時空限制,交際者來不及組織復雜的長句;另一方面在特定的情境中,交際雙方往往可以依賴體態、表情、語境等因素會意,無需多費口舌。
6.實踐性
口語交際是一種社會活動,是在社會中進行的,它的話題來源于社會生活,學生生活,它的形式多是當面交談,與生活實際狀況沒什么明顯區別,因而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也“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現代社會越來越離不開人們的相互交流,相互交流就需要說話。新課程標準對口語與交際的總目標是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依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充分利用教材的優勢,抓住課堂教學,設計出面向全體學生,能激發全員參與熱情的訓練方法,扎扎實實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