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明
從事音樂基礎教育多年,發現新時代中學生普遍不喜歡戲曲音樂,表現于課堂眼神里的不屑一顧,追隨思維上的放縱散漫……怎樣才能讓其能動地接受,本文以教學實例,論證戲曲音樂教學手段與現代化信息技術相結合所得教學成果的可實踐性,實現戲曲傳統教學模式的突破。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實現戲曲中人物角色的多維互換
信息技術高速發展,人們在網絡這虛擬空間中能夠扮演各種強大的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角色。抓住這一心理運用于戲曲音樂教學的角色扮演,效果顯著。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生是聽“不懂”。要讓學生“懂”,應首先從其所熟悉的可接受的興趣點出發,就此人物角色虛擬恰好切入。《四郎探母》這出戲的某段劇情可以進行如下多維虛擬轉換:
(一)實現角色頭像互換
第一步,收齊全班同學的大頭像,用掃描儀將每張頭像清晰地掃描,進行前期的分類,打包待用。由于戲曲藝術中的面部化妝是區分人物角色的可視的直接表征,所以第二步用平面圖像處理軟件Photoshop將全班每位同學的大頭像按照劇中的各個人物角色的特點,調配出各種色彩而成各種譜式,根據每位學生的造型性格特點匹配于劇中的每個人物角色進行動態互換。具體:(1)靜止的人物頭像處理 認真觀察每位學生的頭像,通過Photoshop的“調整亮度顏色及色調”功能,運用“清理、增強”功能,最后再通過“調整亮度,色彩,色調和銳化”功能,對應著角色形象性地修飾完成靜止頭像 (2)與視頻內頭像完成動態互換 用格式工廠這一格式轉換工具先把視頻轉換成AVI格式,然后打開Ulead Gif軟件,在“文件-打開視頻文件”里選擇準備好的AVI文件,打開可以看到圖像幀,以及播放畫面,接下來選擇右上角“編輯-畫布大小” 調節畫面大小,把延遲時間全部設為和之前設定的每幀畫面延遲一致,也就是定好幀與幀之間的時間間隔,最后再保存成GIF格式就這樣完成動態互換。這樣根據劇情需要的學生頭像在大屏幕上與戲曲中的各人物角色實現頭像的動態互換,學生被自我投趣,從真我出發,自主研究自己所扮演角色及劇情,達到了外在形式的學習效果。
(二)實現角色聲音互換
第一步用Adobe Audition軟件 錄制全班每一位學生的原音色。由于要實現劇中原人物音色與學生音色的轉換,所以第二步,打開Adobe Audition軟件,點擊菜單“添加效果”功能,選擇“去除人聲”,然后在“混音編輯器”里把添加了去除人聲效果的聲音文件與要混制的人聲混音合成,將之導出。之后,學生能聽到自己在劇中的真我的音色竟然能通過另一個音源發出,興奮極致,去自主地研究,并內化于心,達到具體內容性的學習。最終達到自主學習的內外統一,提升整劇的學習效果。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實現同一戲曲作品各種版本的對比呈現
戲曲發展演變各版本劇情不同,對比欣賞之有幫助。
傳統教授戲曲方法靠教師搜齊各版本,按部就班地在課上加以敘述解讀,費時費力,學生拖沓難以接受,身心不解,隨聽隨忘,但與多媒體信息技術有效結合后,教師課前下載各版本視頻文件,課中播放,學生把目光從單一的語言信號轉向動感的大屏幕,聲色繪動的效果對學生造成強烈的聽覺和視覺沖擊力,由牽著學生走變成引著學生走,大大提升學習效果。
(一)實現各版本劇情的對比呈現
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各版本“白蛇故事”曲例,通過各對比呈現,不同劇情顯出不同時代性,體現了藝術與時代的密切關系,就此文化浸潤了學生,拓寬了知識點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實現各版本舞美的對比呈現
京劇與黃梅戲版本的《白蛇傳》產生的第一印象:京劇舞美夸張,黃梅戲寫實。視覺對比是最直觀的體現:服裝方面,京劇演員服裝華麗,黃梅戲近實。在此,超鏈接其余各版本,開拓視野,再利用備好的PPT加入了選擇題,把各劇種服裝非順序性排開,學生加以選擇對應連線,節省了備真實服裝的環節,便捷高效。化妝方面,京劇各人物面部涂有厚顏料,而黃梅戲版本面妝略淡。道具等也有所區別。各版本舞美對比也是提升戲曲教學的一大亮點。
(三)實現各版本唱法的對比呈現
對比同曲目各版本視頻學生可聽出唱法上,京劇需深功底。首先:呼吸方法 選擇胸輔式聯合呼吸法,具體操作如下:吸氣時胸腔擴張,橫膈膜下降,演唱時依靠胸腔彈性,意念中逐漸將肋骨拉下,使胸腔縮小,另一方面使橫膈膜逐漸向上,加強腹肌的收縮,產生明顯支點,使氣息能夠有秩序地高效運用。其次,咬字吐字 其位置根據高中低音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著力點,講究噴收到位,即發音時出字要有口勁,使字音有力地噴放,其功效可使聲音傳遠,剛勁有力,這樣能最大化地達到聽眾對于聽覺對比的和諧要求。再者,共鳴腔體 包括頭、鼻、咽、口、喉、胸、腹腔等根據需要有效調動而選擇性地聯合運用。而黃梅戲唱法溫婉細膩,氣息支撐不需求非常強勁,力度控制得體。
經過實踐,學生真正感興趣于這種綜合體驗戲曲音樂教學。它有視覺沖擊力的影像,有和聲效果的立體音響,有精美的課件展示,學生身心感知思考,從而自主性追尋作品內涵,達到教學目的。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與戲曲音樂教學的有效整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和傳統教學各自的優勢,體現音樂學科特點。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應帶著對學生的震撼,音響效果的感染,音樂文化氣息的滲透,美學思想的引領去探索培養和提高學生戲曲藝術修養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發揮戲曲藝術教育功能,提高民族素質,陶冶學生情操、振奮民族精神,承接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