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青華
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當地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收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讓地方文化資源變化成為中小學課程教學資源,提煉其中蘊涵的積極向上的、健康的、體現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精神要素,并作為美術課程的人文價值,應用并豐富于美術教學中,更好地獲得生活經驗,建立學習與發展的自信心。
一、美術課程資源與本土的資源各具特色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古建筑、民間文化、水鄉美景等無一不在見證著文明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已成為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特別是古建筑作為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在人們越來越重視開發利用文化與自然的情形下,為了使當地的資源、社會生活資源、傳統美術文化資源得到傳承,學生得到理性了解,我們學校努力挖掘本土美術資源,豐富小學美術教學,進行美術校本活動。杏壇,作為順德獨具特色的千年水鄉,一直以小橋、流水、人家的秀麗景色而名聞遐邇,同時,其古風猶存,獨具水鄉風韻的民間藝術更秀出嶺南特色,因此,探究傳承、支撐這種文化和歷史的精神根源和民族血脈,是現代人文時代的一種文化需要。
二、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激發興趣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參與采風活動,了解古建筑的一般特征和有關的歷史典故,掌握線畫古建筑的基本方法和培養學生對家鄉人文遺產的情感聯系和對家鄉的熱愛。學校組織高年級的學生到杏壇鎮的古村進行考察和社會實踐。學生們準備了相機、繪畫本或者筆記本來到了美麗的逢簡村。同學們收集了大量的圖片影像資料;學生的照片包含了水鄉的全景、水鄉古橋、亭臺樓閣、名人宅院、石刻石雕、古代廟宇、牌坊、大宗祠、船、磚瓦、水邊、樹木園林等等,豐富的內涵,可觀、可記、可觸、可畫、可思,這樣的課程深受學生喜愛。
三、讓本土資源拓展學生的創作和實踐能力
我們就把前期階段收集的杏壇水鄉文化整理,把資源利用在繪畫與工藝的題材中,這是對學生美術學習進一步的發展,是更深入的美術拓展和再創造。
活動一:“家鄉美”剪紙創作。
按照傳統的剪紙習慣,學生都把前期準備的圖片整理出來,選擇建筑、橋、房子、漁船、樹木等素材用毛筆在紙上繪制畫稿,教師進行指導和修改;在畫稿確定以后,學生再探索剪紙的制作方法,我們也創作過以水鄉為題材的傳統剪紙。
活動二:利用就近的本土資源進行線描寫生創作。
如果說河是自然,那么橋就是文化;杏壇水源充足,在大多數的村里的家家戶戶一出門就有河涌,與橋雙對同現;從而成為“杏壇水鄉”的文化符號,小橋、流水、祠堂文化等成為美術愛好者的珍貴素材了,把尋找的本土文化資源深入研究,把寫生作為活動,寫生也獲益匪淺,寫生對利用自然資源的開發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活動三:“龍舞大地,別具神采”龍文化創作與表現。
民間是內容豐富的文化課堂。杏壇水鄉文化除了有建筑文化,還有極具特色的人文風情,如龍文化(包括唱龍舟、賽龍舟、舞龍等)、鑼鼓柜、水鄉飄色,每逢新年,各村居就舉辦大型的民間藝術巡游,學校放寒假前就組織學生在開學后收集關于該方面的照片,提倡學生放假注意安全的同時,可以和家人一起感受節日氣氛,觀賞巡游表演,用相機或手機記錄下來;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是他們從中得到濃厚的水鄉文化熏陶、感染,增強了審美感知能力,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之情;大家可以把收集的照片運用在美術課堂里,課堂效果較好。
活動四:“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
學校在每年的傳統節日都舉辦有意義的系列活動,每年的中秋節和春節都開展花燈制作、燈謎競猜、手抄報制作比賽,無論是花燈制作還是傳統節日手抄報,學生都很積極參與;有的結合環保,利用廢舊的利是封或者月餅盒制作,做工特別精巧;。操場上擠滿了人,在同學們親手制作的花燈烘托下,氣氛熱烈,同學們都格外興奮。學校剪紙組和書法組的同學也在全校師生面前展示才華,大家駐足觀看,不時發出聲聲贊嘆,剪紙和書法作品更是讓同學們爭相索取,愛不釋手。這些活動使孩子們對傳統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時豐富了孩子們的課外娛樂活動,既體現民族性和時代性。
活動五:“自己最愛吃的菜”本地特色美食入課堂。
“廚出鳳城”許多美食佳肴都出在順德,可想順德人飲食藝術的豐富;一談到美食,學生口水分泌自然增多,食欲大增。在湘教版六年級上冊第6課《豐盛的大餐》活動中,利用橡皮泥和紙材進行綜合制作,而本課綜合性造型訓練重在相關知識的介紹,引導和啟發學生尋找利用身邊的材料資源和地方的美食。教師詢問學生家里都吃什么,大家都喜歡吃什么菜,他們都能說出不少地道美食和創新的菜式,還能“烹飪”出不少拿手好菜,有“清蒸草魚”、“云吞面”“賀年油角”……全都是家鄉的名菜,有的甚至熱情不減,課后還進行了一次創作。
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各種本土素材進行創新教學,傳承民俗文化的傳統精髓,借助文化藝術主題進行美術學習活動、教學作品展覽交流,體現文化傳承的作用和表現的樂趣。在社會日趨發展的今天,許多自然風光會不斷減少,我們應積極發掘更好資源體現在我們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