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最近這一周,很多上市公司的年報集中公布,投資者的神經每天被年報牽動,七上而八下。業績不如意、業績被證偽的公司固然是下跌沒商量,很多業績超預期、分紅大手筆的公司同樣跌跌不休,這是機會還是風險?
3月28日,貴州茅臺發布了2017年年報,歸屬母公司凈利潤270.79億元,同比增長61.97%,這是一份超出公司此前業績預告的增速,然而市場卻并不買賬。開盤后,茅臺放量呈現破位走勢,至收盤下跌4.57%,這是怎么回事?
更奇異的是,好公司年報一出就砸盤似乎成為了共識。中國平安公布年報后高開低走,5個交易日跌了10%。招商銀行公布年報的當天,放量下跌3.96%。再看看復星醫藥、海天味業等赫赫有名的白馬股,其公布年報當天的股價走勢分別是暴跌5.78%和5.30%。是這些公司業績不達預期嗎?并非如此。這些公司不但業績亮眼,其中還有幾家公布了大手筆的現金分紅方案。
這就像一個裝有100元真鈔的信封,沒開封前你害怕是假鈔,開封后你還要求按95元來兌換。這不可能吧?但在A股卻切切實實發生著,而且不是一宗兩宗案例,是十幾宗幾十宗。
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被提到最多的就是——這些公司之前股價漲得太多了。的確如此,以茅臺、平安為代表的白馬股,最近一年都實現了翻倍的上漲,獲利盤是非常多的。既然大家都賺了錢,趁業績兌現的時候,趁市場情緒一片火熱之際,趕忙賣出鎖定收益,這種做法也無可厚非。
反過來看,如果不是漲幅過大的股票,在年報公布且符合甚至超預期的時候,就沒有下跌動力,反而會上漲。比如天齊鋰業,其從2017年9月就開始陷入調整,一度從77.44元/股跌到年線下方的47.51元/股,獲利盤所剩無幾。于是,天齊鋰業公布年報的當天就沒有下跌,而是上漲了6.21%。
筆者認為,由于漲幅過大而導致的下跌并不可怕,只要不是因為業績惡化引發的下跌就不存在大的風險。倘若股價漲了一倍就應該下跌,那么為什么世界各地的股市會有那么多的十倍股、百倍股甚至還有千倍股?
不可否認,短期業績兌現的確會引發一部分資金的出貨,進而導致股價的震蕩,但是震蕩過后,真正優質的股票還會收復失地,并且創出新高。
2018年以來,市場的風格迅速切換。還是與2017年雷同的兩極分化走勢,但領漲的變成了創業板,領跌的變成了上證指數。截至2018年3月29日,創業板指數上漲了5.11%,而上證卻下跌了4.43%。
因為擔心這種風格的轉換,賣出真真正正有業績支撐的白馬股、績優股,卻追擊吹牛皮的題材股、消息股,可行不可行?短期也許會有利潤,但是倘若不能把握好撤退的時機,利潤也會付諸東流。這就和去賭場只玩一盤有可能贏錢,玩一晚上卻必輸是一樣的道理。更不要說在轉折點進行“換股”的了,以3月29日為例,如果在3月29日早盤割肉新城控股、五糧液,去追擊創業板的題材股,怎一個“愁”字了得!
巴菲特說過,股市短期是投票機,長期卻是稱重器。拉長時間來看,真正能夠上漲的必然是業績好的股票。年報的確是屬于過去式,然而過去很好并不意味著未來就會變差。因為公司過去的業績好就賣出,就像在做這樣的事情——因為子女這次考了100分,擔心他(她)下次考不到100分,就把他(她)教訓一頓?
好公司在某些時間段,也會被棄如蔽履,比如年報公布、季報沒明朗的青黃不接的時間。筆者認為,這種時候恰恰是機會而不是風險。無論這個公司身處主板還是創小,只要它業績亮眼,估值合理,市場先生不按常理出牌恰恰是我們可以利用的機會。(本文股票只做舉例,不做買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