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艷
上市公司2017年年報開始集中披露了,據統計,中小板、創業板股票基本披露完畢,主板股票披露率不到三成,公布的年報或快報顯示,中小板和主板的凈利潤保持高增長,創業板業績整體呈現負增長,且分化加劇。
首先我們看整個A股的估值和盈利變化,自股災以來,滬深300整體估值不斷回歸,數據表明,現在滬深300行業滾動PE基本維持在10倍左右。我們進一步比較近一年和近三年滬深300行業滾動PE發現,前20大行業排名情況完全相同,這表明我們的上市公司的行業估值基本是穩定的。最有吸引力的行業還是銀行和房地產,估值均在10倍以下。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28日,上市公司最近一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6.10%,其中排名前六的分別是稀有金屬、通信設備、鋼鐵、光學光電子、飲料制造和保險。從中可以看出周期股業績表現最為靚麗,去年表現搶眼的稀有金屬都漲幅巨大,另外通信板塊的凈利潤增長情況也為炒作5G和芯片等給出了內在邏輯,去年股價最高、漲幅喜人的貴州茅臺也屬于飲料制造業。
以披露年報的公司為樣本統計顯示,2017年中小板凈利累計增長同比為23.4%,中小板股盈利繼續改善;2017年創業板凈利累計增長同比為-4.0%,創業板50指數累計同比為16.7%,若剔除溫氏股份和東方財富,創業板指數為14.0%,整體上創業板盈利增速下滑,與中小板對比業績出現分化。
在對已發布的年報和業績快報的上市公司進行分析時,我們選取“業績確定超預期”和“行業估值整體提升”兩個指標來篩選股票,排名前十的有三只醫藥股,分別是美年健康、通策醫療和泰格醫藥三只,2017年歸屬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長分別為82.11%、50%以上和116.91%。(見表1)
醫藥行業是筆者比較喜歡的一個行業,我認為未來有四大因素驅動醫藥股行情。首先,政策紅利持續落地;其次,業績延續高成長;再次,估值切換;最后,機構力挺。
從細分子行業來看,首先,醫療器械行業是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的朝陽行業,被列入我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比如我們看好的開立醫療,從事彩超、內窺鏡、B超等研發、生產和銷售,截至3月29日,總市值116億左右,流通接近12億;近三年凈利潤為10587萬元、13042萬元和19200萬元,凈利潤增長率為47.24%。還有英科醫療,主要生產一次性PVC及丁晴手套等。產品有特色,截至3月29日,總市值73億,流通18億,近三年凈利潤為6422萬元、8626萬元和14508萬元,凈利潤增長率68.61%。
其次,筆者比較關注中醫藥企業,一批擁有核心技術的中醫藥企業,不斷融合現代醫學技術,推動中藥的應用與發展,同時還非常注重知識產權保護,通過申請專利、中藥保護品種等方式,構建完善的中藥技術產權保護體系。比如片仔癀,從發布的年度業績快報來看,今年凈利潤7.91億元,增長率為47.45%。
最后是醫藥生物,主要關注這里面的新藥研發情況,目前我國藥物研發大多以仿制為主,研發強度也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而創業板醫藥生物公司利用自身活力與體制優勢,突破仿制藥為主的觀念桎梏,加大研發強度,逐步成為新藥研發的明星企業。據統計,2016年年報顯示,78家創業板醫藥企業平均研發強度達7.3%,遠高于《“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提出的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5%的目標。2017年投入研發力度更大,比如在靶向治療癌癥領域,中國企業不甘示弱,紛紛布局。例如,貝達藥業生產銷售抗肺癌新藥凱美納(化學名為鹽酸埃克替尼),去年公司表示近3年研發費用累計投入3.7億元,年均研發強度近14%。公司自主研發的埃克替尼屬于國家1類新藥,也是我國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藥。公司的埃克替尼早在2016年銷售就突破10億元,已確立其領先的市場地位。但2017年公司凈利潤2.62億元,下降了29%,這主要與公司新藥研發項目投入增多和執行國家醫保談判時降價幅度大有關。另外一家上市公司是普利制藥,生產地錄雷他定(又稱先靈葆雅)、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等。截至3月29日,總市值92億,流通市值近50億,公司近三年凈利潤為5070萬元、6977萬元和9825萬元,凈利潤增長率41%。
從以上幾個細分行業來看,上市公司中創業板居多,主要看好其業績成長,同時也要防“地雷”,醫藥行業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行業,這里面會有一些牛股產生,我們必須扎牢業績的籬笆,也要隨時關注里面的風險。
(本文股票只做舉例,不做買入推薦)